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七月半,中元至,每到这时,莱芜人归家之心便泛起涟漪。

莱芜人对中元节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无论身在何处的莱芜人总会想方设法返回家乡,参加祭祖仪式。这个习俗是莱芜人以家族为单位共同传承家族记忆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通过代代相传的仪式活动、口头传说以及禁忌习俗等,传承着孝亲文化和道德规范,莱芜人产生了独特的身份和文化认同。

2021年,莱芜中元节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时至今日,莱芜中元节习俗已不仅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的深刻内涵,每一个莱芜人都应该知道。

▲图源:文旅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文旅中国

莱芜人的“中元节情结”源远流长

传承从未间断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在民间,有着“八月十五是人节,七月十五是鬼节”“七月十五是中元,阎王开放鬼门关”的说法,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即便身处外地,人们也大多选择回家祭祀先祖。

莱芜中元节习俗是以祭祀祖先为主题,以孝亲和家庭团聚为节俗特征,并在传承群体中形成独特“七月十五情结”的节日习俗,当地人也称其为“七月十五请家堂”。

莱芜中元节习俗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自明代传承至今未曾间断。明嘉靖《莱芜县志》载:“中元祀先,悬谷麻。”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载:“中元祀先,荐麻谷。”清宣统《莱芜县志》载:“七月十五日祀先,多陈瓜果之类,俗谓瓜果之祭。”民国时期《续修莱芜县志》载:“清明、十月一、春秋荐、新忌日皆祭于墓,唯年终则各祭于家。洁除正寝,或悬神轴,或设牌位。除夕家长率子弟奉香,向大门外出迎,引至祭室,奉茶献果五。夜设鸡、鱼、肉、肝肺、蔬菜、米饭、馒头、黄白面糕水饺祭之。男妇皆盛服,持斋茹素。致敬尽礼,较其他祭时有加。七月十五亦祭于家,如年终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家堂 || 图源:文旅中国

经过历年传承发展,莱芜地区的中元节习俗逐渐演化为传承家族记忆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通过代代相传的仪式活动、口头传说以及禁忌习俗等,传承孝亲文化和道德规范,塑造了莱芜人民独特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在莱芜人心里烙下独特的“七月十五情结”印记。经过大量史料作证,如今该习俗已被视为莱芜区域独有的特色习俗,有着重要的历史认知价值、社会整合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满满“仪式感”的背后

是感情、心理与文化的需求和身份认同

祭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中元节祭祀先祖,追悼亲人,同时也祈求祖先庇佑,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元节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众有感情、心理与文化的需求。

莱芜中元节习俗围绕家族或家庭的内部传承,形成了稳定且有地域特色的传承群体。传承群体通过该节日产生了强烈的地域身份和文化认同,莱芜人将七月十五“请家堂”视为这一区域独有的习俗,是认同“莱芜人”身份的重要依据。

七月十五日这天,莱芜人会以祭祀祖先为主题,举行“请家堂”“送家堂”等特殊的祭祖仪式。仪式精髓可以用“请”“供”“拜”“送”“聚”五个字概括。这天早晨,家家户户会像过年一样打扫庭院,摆设供桌,挂上家堂轴。男主人写祖先牌位,牌位用一张烧(草)纸叠制成长方形,上端折成三角形,把上三辈的先人名讳、夫人姓氏写在牌位上。

上午十时左右,供桌上摆好牌位,茶碗盅筷,主祭人携子焚香,提着酒壶到村外大道上迎请祖先。请祖先回家时,先在大门口插上一炷香,表示请了家堂。祖先请回家,会在每个门口放根棍子,俗称“拦门棍”,意思是祖先进门以后,防止外鬼进入,二来表示祖先已进家,非本族人不得进入。祖先请回家后,按辈分高低排列在供桌的牌位架上,插完家仙、灶王供桌,最后三炷香插在家堂桌的香炉内,将供桌牌位前的酒、茶杯,按供奉祖先的辈分大小顺序依次斟满酒、茶,摆上菜肴(菜为单数,三、五、七、九不等,必不可少的主菜有:鸡、鲤鱼、肉丸子、豆腐、芹菜等,均要炒熟,忌用生菜)、瓜果(苹果、香蕉等,一般不用梨)、点心(口酥、糕果、饼干等),馒头。

中午,全家老幼团聚家堂桌前共进午餐,让祖先看到子孙满堂的感人情景,意指家庭团圆,人丁兴旺,代代幸福。下午午时左右准备送家堂,选好送家堂地方后,先用沙土堆起个香炉,把手中的三炷燃香插在上面,将高祖牌位由香炉处往后,按大小依次排成一条线,每刀烧纸上放一个牌位,用一炷香压住,将烧纸、牌位划半个圆圈,圈口朝左边,点燃烧纸,烧完后用酒、茶、水饺汤从半圆圈口浇过去,全体朝高祖方向磕头,燃放鞭炮,自此祭祀礼结束。礼毕,举行家庭酒会,老少几代人欢聚一堂,畅所欲言,体现出爱祖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庭团圆饭 || 图源:文旅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观念的转变,莱芜中元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少市民不再烧纸和燃放鞭炮,而是选择通过鲜花祭扫、植树纪念、网络祭祀、家庭追思等绿色低碳祭祀方式,缅怀哀思、传承孝道,赋予了莱芜中元节更多文化内涵,提升了纪念意义。

现实意义:强化家庭责任感、

“家园”意识和孝德观念

济南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胜华表示,莱芜中元节习俗之所以能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现实意义。莱芜中元节习俗核心是祭祖,重在缅怀先人,传承家风家训,体现的是孝德文化,这与其他地区中元节‘驱鬼神’的习俗是截然不同的。

莱芜中元节习俗不仅将民间祭祖习俗保留至今,更是通过祭祀祖先,强化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家庭责任感、“家园”意识和孝德观念,使“以孝为先”的传统民族精神得以凝聚与传承,既促进了家庭和谐,也为塑造和传承良好家风奠定了基础。除此以外,在祭祀先人的基础上,节日期间举行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活动也供人们学习掌握了更多民俗知识,有力推动了地方风俗文化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糕果的摆法 || 图源:文旅中国

在以往,受地理位置影响,莱芜地区中元节习俗以北部、东部、南部山区及中部平原的祭祖仪式最为隆重,西部平原地区稍显淡化。后来,伴随当地人外出工作学习及外来人口的流入,该习俗已逐渐辐射到泰安市新泰、临沂市蒙阴以及淄博市沂源等山东泰山—沂山山区地带以及河北、河南等地。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融,赋予了中元节习俗新的意义与内涵,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节日认同,产生了新的节日文化认同范围。

中国文化的保持以拥有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于世,而像以家庭亲情与子孙的传承贯穿始终这样具有莱芜特色的中元节习俗,在山东乃至北方地区的中元节习俗中都极具代表性,值得后人传承和发扬。这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补充,也是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莱芜文旅

今日信息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