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眸娱
暑期档临近尾声,电影市场的大战仍在继续,欢喜传媒再次打出了一张“王炸牌”《刺猬》。
影片由斩获国内外多项电影大奖的导演顾长卫执导,戛纳影帝葛优、老牌流量王俊凯主演,并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爵奖拿下了最佳编剧奖,无论是从制作班底还是剧情内容来看,《刺猬》确实是“王炸”级别。
但这个“王炸”配置的噱头在今年暑期档或许不太好使了,随着多部被寄予厚望的头部商业大片先后扑街,一个无法回避的市场现状是,高端的配置固然能够为影片保驾护航,但无法讨好观众只能是孤芳自赏。
而《刺猬》的主出品方之一欢喜传媒正是这一市场现状之下的“典型受害者”,2024年打出了多张“王炸牌”却并未取得可观的票房成绩,未及预期的市场表现再次印证,优质的班底虽然能够带来较高的关注度,但不能成为票房保障。
面对着这一市场现状,《刺猬》能否打破今年暑期档的魔咒,终结欢喜传媒连续扑街的趋势,成为了行业共同的期待。
观众不再信任行业
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表现不佳是行业公认的,尤其是在多部商业大片票房未及预期的情况下,整个行业都稍显惨淡。
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数据是,截止到8月17日,陈思诚的《解密》、乌尔善的《异人之下》、徐峥的《逆行人生》以及成龙的《传说》四部商业大片的票房总和,还比不上一部小众悬疑题材的《默杀》。
而这四部商业大片中,除了《逆行人生》属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之外,其他三部均是特效大片,制作班底、成本、IP都是顶配,映前也曾一度被看好是引爆暑期档的“王炸”影片,最终却遗憾收场,回本或许都难。
暑期档大片的惨淡票房致使一个新的行业变化被认识到:高投资、大制作、强班底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票房保障。事实上,这一变化并非在暑期档才出现,而是进入2024年之后就已经有了苗头,从年初扑到年中的欢喜传媒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2024年至今欢喜传媒共上映了三部电影,清一色的王炸配置,清一色的惨淡票房。
春节档上映的《红毯先生》在最火热的档期拿下最冷的票房,宁浩执导、刘德华主演,从全明星制作班底到喜剧题材都是复制2023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满江红》,上映前也被看好能够复刻《满江红》的票房成绩,最终却因表现不佳撤档,重新上映后累计票房也没能过亿。
五月份上映的家庭片《朝云暮雨》,张国立执导,范伟、周冬雨主演,全实力派阵容,范伟还凭借该影片拿下了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但电影最终累计票房未过两千万。
暑期档上映的《从21世纪安全撤离》是近些年大热的科幻题材,当红男星张若昀主演,映前口碑炸裂,一度被认为是今年暑期档的黑马,但截止发稿累计票房仅1.07亿,这竟然还是欢喜传媒2024年的最高票房。
这三部电影都是被欢喜传媒写进2023年报、期待能够带动公司营收增长的头部影片,但事实是,三部电影累计票房总和仅两亿,比起2023年靠《满江红》和《学爸》两部电影拿下51亿票房的成绩,欢喜传媒2024年在电影市场的表现确实能用“一落千丈”来形容。
为何欢喜传媒2023年与2024年的市场表现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
事实上,欢喜传媒2024年上映的电影基本还是延续了一贯的“知名导演+明星演员”制作模式,知名导演把控影片水准和质量,明星演员提升影片市场关注度,打造内容和热度两手抓的“大片”,带动观众迅速入场,这一套模式的可行性已经通过2023年《满江红》和《学爸》票房上的成功得到了验证。
但与预期完全不同的是,2024年欢喜传媒达成了三连扑,知名导演、知名演员、巨额投资......这些强调电影是“大制作”、带来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度的标签,已经无法带动观众入场了,本质上是因为观众对于整个影视行业已经不再信任了。
而导致影视行业在观众群体中的信誉值暴跌的主要原因从今年暑期档就能窥见一二,多部商业大片都是“映前宣传大投资、大制作—点映宣传口碑炸裂—票房不佳感慨沧海遗珠”的营销套路,但实际上剧情内容口碑不佳或未及预期,在观众高喊“内容诈骗”的同时,票房惨淡也在意料之中。
长期以来宣发大于内容的问题让影视行业失去了观众的信任,并在进入2024年后彻底爆发,导致了欢喜传媒三连扑,“吃一堑长一智”的观众推动了新的观影趋势的诞生:
想要依靠导演、演员以及制作班底过往积累的影响力作为噱头“骗”观众走进影院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观众只会为了真正符合自己喜好的好内容买单,豆瓣评分仅5.9的《学爸》都能拿下6亿票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欢喜传媒能否终结三连扑
在观影趋势的变化之下,欢喜传媒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欢喜传媒的影片创作体系围绕着“导演股东制”打造,通过深化与明星导演的合作来带动影片质量和市场关注度的提升。
但当观众不再信任行业,“明星导演”的标签不再是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有效助力,反而成为了创作者自身的“枷锁”,沉浸于过往的优秀成绩,执着追求影片的艺术性和深度,无法真正去理解观众的喜好,难免会导致电影商业成绩的欠缺。这其实就是欢喜传媒2024年至今上映的三部影片的通病,而即将上映的《刺猬》又能否打破这一魔咒呢?
事实上,《刺猬》的制作团队配置和《满江红》非常相似。
同样是摄影师出身的明星导演,顾长卫与张艺谋合作过《红高粱》《菊豆》等多部影片,导演个人的创作能力和审美在线,甚至《刺猬》的主演王俊凯与《满江红》的主演易烊千玺还是来自同一个组合,流量和关注度都不缺。
但目前在灯塔专业版上,映前媒体预测票房1.6亿-2.3亿,市场不看好的原因在于:
一是从影片本身来看,明星导演和流量演员的配置确实带来了较高的关注度,营销总传播人次高达50亿,不过靠粉圈撑不起一部电影,观众只会为了真正的好内容买单,但《刺猬》作为一部小众家庭题材电影,受众范围有限且缺少爆点。
二是整个市场相对冷淡,尤其是《刺猬》定档在8月23日,已经进入了暑期档末期,观影主力学生群体即将开学,届时观影热情势必会大大降低。
《刺猬》想要打破市场不看好的预测票房,只能等待上映后通过优质的剧情内容逆袭,其实这也是欢喜传媒储备作品所遇到的共同问题:市场关注度大于票房号召力。
根据欢喜传媒2023年报中透露的后续作品储备,已经制作完成但还未上映的影片包括,陈可辛执导、胡歌主演的《独自·上场》,陈大明执导、张涵予主演的《以父亲之名》,王小帅监制的《上山》,无一例外都是“明星导演+明星演员”的顶级配置。
过去这种制作班底会给大众留下“好电影”的刻板印象,但随着影视行业在观众群体中的信誉值大打折扣,观众虽然依旧会给予明星班底的大制作电影较高的关注度,但不会再盲目付出真金白银走进影院,明星班底的票房号召力越来越差。
但客观来说,在新的观影趋势之下,欢喜传媒也拥有自身优势,优秀的明星导演带来的不止有市场关注度,更有卓越的创作能力,在“宣发大于内容”的泡沫被戳破之后,只有真正的好内容才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推动着整个电影市场开始卷内容,而绑定了多位头部导演的欢喜传媒无疑拥有更大的市场优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