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难以想象,因为这是普通人难以触及的盲区。

小编看过一部2020年的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男主角是精神病院的护工,父母早亡,独自肩负着照顾罹患自闭症哥哥的重任,过着艰辛而麻木的生活。

在观剧过程中,小编看到弹幕里对哥哥的谩骂:

“这个哥哥好自私,总是束缚着男主角的人生”

“他怎么不去死?”

自闭症就要被骂吗?

公众需要为自己的恶言相向负责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报道是否做到了正向的舆论引导?

这些讲的是电视剧的情节,那么现实生活中又是怎么样呢?

通过观察,普通人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1.歧视且远离

他们对精神疾病患者带有严重的偏见,担心患者会做出过激的行为伤害到自己;或者认为患者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与他们纠缠过多只会对自己不利。

2.淡漠与无视

“精神病?别搭理他,以后离这种人远一点,对大家都好”。

3.无知但同情

“他们好可怜啊!”虽然不懂,甚至不理解,但是因为共情能力很强,所以怜悯。

4.陪伴并关心

这类人多是患者的亲人或朋友,她们一直在不断理解和关怀着精神病患者。

我们到底在歧视什么?

大家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原因无非有俩:智力歧视和行为歧视。

现代神经科学证明,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都由大脑调控,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大脑功能的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关乎大脑,当我们提出“脑功能障碍”时,大家很容易联想到智力低下、理解无能、痴呆、愚笨等贬低意味明显的词语。

行为歧视主要是针对精神疾病患者暴力、易激怒、难以控制等特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躁狂发作等。

很多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不仅思想怪异,而且行为怪异,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印象仍停留在歇斯底里、心理变态、内心邪恶的刻板印象中。

我们真的了解精神疾病么?

在网络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见类似于这样的话语:

“这孩子是不是脑袋缺根筋?”

“你是不是神经病啊!”

“离我远点,我有精神病”

这届网友早已把精神病当作互相调侃的谈资。

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神疾病?

简单来说,是由于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精神疾病并不是多么可怕的疾病,只是它的治疗过程很长,需要长期药物和心理的治疗

在当下社会中,很多人对精神病的感观停留在精神分裂症,暴力、甚至杀人等不良印象,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不乏有媒体的舆论引导和污名化报道。

在很多社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都没有从公正客观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精神病患者触犯法律后,会有减轻处罚或不负刑事责任等“特权”和“优待”,而是以“精神病”为流量标签,引导着一波又一波“舆论潮”,让大众用无差别的看待一般杀人犯的眼光去审判,将这一类人群一次又一次打入深渊。

如何正确对待精神病患者?

我们时常在思考,如何才能向精神疾病患者表达出自己的善意呢?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常常伴有很强的病耻感,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而是起码的尊重与理解,我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放大他们有所欠缺的地方,而是鼓励他们展现自己的优点,更好地融入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神病”的标签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会成为一道隔阂,将患者过分夸大为“疯子”而被孤立于人群之外。如果我们不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请不要歧视,不要让恶言恶语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心的偏见是一座无法跨越的山,我们永远无法去填平它,但也不需要再去增高。如果无法做到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那就请你“保持距离”,不要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

善意的举动可以温暖一个人的一生,而恶意的评价或揣测也可能需要穷其一生去治愈。

致患者

是精神病也没关系吗?没关系呀!

欣赏残缺,是现代人该有的胸襟和气度;接受自己,是你独特的从容与优雅。

愿你能获得力量和慰藉。愿你灿烂,优雅,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