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经济效益较低、产业融合不够充分,是乡村产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会宁县因地制宜深耕“土”的资源、走好“特”的路子,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乡土产品,探索出了一条“土味”与“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价值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盘腌缸肉,最解思乡情。很多到过会宁的游客,都品尝过当地的一道风味名菜——腌缸肉。它不但是一道极具特色的地方美食,还助推了生猪产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宁刘寨佳源食品加工坊负责人 王晓娟:今年我们已经在本地、定西、靖远等地拉了100多头,年生产量近80吨,坛子销量10000多个,销售额达到500万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宁县生猪养殖由来已久,每到腊月,群众就有宰杀粮食猪制作腌缸肉的传统。近年来,会宁刘寨佳源食品加工坊积极做好土特产文章,将地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并鼓励引导农户参与进来,进一步深加工农副产品,不断推动农特产品走出深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宁刘寨佳源食品加工坊负责人 王晓娟:我们一般选取周边老百姓用包谷面等喂养的土猪肉,一只大概在400到450斤、10个月以上的农家猪,这样做出来的腌缸肉口质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百户人家就有一百种味道,而王晓娟腌缸肉的味道,则来源于时间的打磨。经过多年的摸索,她制作出的腌缸肉肉质紧实、香味纯正、营养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宁刘寨佳源食品加工坊负责人 王晓娟:必须用猪油封坛,至少3个月才能将猪肉腌透。食材本身选择好,再加上大料,才能做出一罐美味可口的腌缸肉,妈妈的味道。

从“土特产”变成了“抢手货”,如今,刘寨佳源食品加工坊已形成了生猪收购、加工、销售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宁刘寨佳源食品加工坊负责人 王晓娟:最近我们同步在县城产业园区建立700多平方的生产线,整个项目建成后,我们的小作坊生产方式将向流水线转变,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作坊摇身一变即将成为大工厂,这是会宁县支持农业企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的生动展示。有的“土特产”需要扶持壮大,有的还需要从原始的耕种环节下功夫。现如今,会宁县大面积的马铃薯已进入结薯期,近期几场降雨过后,农技人员立即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合作社开展病虫害治理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宁县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德明:今年从铺膜到种植,虽然雨下的不多,但墒情比较好。这场及时雨对马铃薯的长势和结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1000亩的繁种片预产估计达到6000斤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从品种升级入手,积极采用脱毒马铃薯苗培育技术,推动马铃薯产业转思路、调结构、创优势,实现马铃薯产业绿色、优质、高产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宁县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德明:我们合作社主要从省农科院、定西农科院还有几家大公司,根据会宁的产量、气候及适应品种,引进七八种马铃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成熟的种植技术,让会宁出产的高山马铃薯品质上乘。今年,合作社开始试种新品种马铃薯和基地种植的扩繁马铃薯,预计产量、品质都将有所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宁县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德明:我的打算就是,用最先进的机器,农技中心提供的最好的技术,在甘肃农科院、定西农科院挑选最好的品种,适合会宁的品种,把产量搞上去。

(会宁融媒记者 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