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安徽省安庆市 湖北省黄梅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安庆市 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各行当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目前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来自:周和平主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上[M].2007

黄梅戏(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源自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融合,逐渐发展为一个戏曲剧种。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在安徽省合肥市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黄梅戏表演团体——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在音乐伴奏、演唱技巧等各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整体艺术水平全面提升,影响日益扩大,蜚声海外,现已成为安徽省著名文化品牌和标志性文化形象。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等一批优秀人才,先后排演出《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打猪草》、《红楼梦》、《风雨丽人行》、《雷雨》等大批优秀剧目。

来自:王文章主编.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下[M].2012

黄梅戏(中国传统地方戏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梅戏 中国传统地方戏剧。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形成于安徽省安庆市。清末,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影响逐渐扩大。主要流布于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西南部。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申报的黄梅戏均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申报的黄梅戏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湖北省申报的黄梅戏于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音乐淳朴流畅,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代表人物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黄梅戏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有广泛的观众基础,但目前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心。(冯晓、王治国)【冯晓:安徽省非遗保护中心】

来自: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M].2022

王文章,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中国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组织评审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艺术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由王文章主编,吕品田、罗微、李荣启任副主编,全国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干部历时5年,鼎力合作,联袂编纂的中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于2022年1月由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出版。全书收录辞条6636条,共计约320万字。其知识信息蔚为大观,理论概括科学准确,印刷装帧优质精美。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项崭新成果。#黄梅戏#​#非遗#​#非遗文化#​#非遗里的戏曲#​#非遗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