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8月20日电 在上海市中心,有一条河南路;河南路附近,有一个豫园。今年1月22日,我们在豫园的‘海上梨园’小剧场,开启了豫剧在上海驻场演出的新模式……”8月18日下午,正值202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举办期间,这样一段“豫剧·豫园·遇知音”的传奇故事,在浦东图书馆唱响。
作为第六季“阅见东方”品牌阅读活动的首场,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三度文华奖、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李树建携弟子来到浦图,带来“豫剧——从百老汇到海上梨园”的主题分享,并惊喜亮嗓赢得满堂彩。回答豫剧艺术如何在上海扎根,乃至进一步发扬光大,李树建全场不改其“中州韵”河南话:“‘海上梨园’虽然是个小剧场,但却是通向世界的大舞台!”
带领豫剧驻演上海
改变戏曲市场的“三多三少”问题
从个人走出大山,为民演戏;到带领豫剧驻演上海,走出国门;再从介绍“东方咏叹调”的艺术特色,到剧种发展未来,李树建声若洪钟、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他表示,全国共有163个专业豫剧院团,2000多个民营豫剧院团,从业人员号称“十万大军”,每年演出超过30万场豫剧,观众达到4亿人次,居全国地方戏剧种之冠。历史上,豫剧前辈到河南省外演出、巡演、交流,不断扩大豫剧影响力。
在李树建打造的代表性剧目中,《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合称“忠孝节义四部曲”。其中,《程婴救孤》几乎囊括了我国戏剧界的所有重大奖项。2013年,李树建携《程婴救孤》走进百老汇,轰动一时。这也是继梅兰芳大师于1930年在百老汇演出83年后,第二个走进百老汇的中国剧种。到了2016年,李树建又在好莱坞杜比大剧院上演整场《程婴救孤》,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在李树建47年的从艺史中,他当了34年的院团长,演遍了31个省市自治区,出访了29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他又大胆开启沉浸式驻场演出的新创举,每月都会在上海的豫园“海上梨园”带来三场豫剧演出。
“在我看来,中国的戏曲演出市场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老年观众多,年轻观众少;农村演出多,城市演出少;城市演出送票的多,买票的少。作为一名豫剧‘老兵’,我希望改变这种情况。”李树建坦言,让大都市的年轻观众愿意主动走进剧场看豫剧,关注热爱中国的戏曲艺术,并且力推一批年轻优秀演员,正是他希望豫剧来到上海驻场演出的原因。
戏曲创新坚持“变与不变”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豫剧到上海,重在培养“蓝海”市场,演出形式自然不能一成不变。李树建介绍,过去演出两个多小时,年轻观众容易坐不住,现在一个半小时结束,浓缩保留豫剧精华唱段,同时以跨界别、跨行当、跨剧种等多种形式来演出。同时,在保留豫剧艺术表现力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合了河南特色的“喷空”讲故事的曲艺形式。吉他弹唱的时尚“喷空”团队,在讲述中引入演员表演,在演员表演中带入讲述,从而使戏剧剧情更加故事化,让观众听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演出过程中还加入了沉浸式戏剧元素,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贯穿始终,演员融入观众,观众成为戏中人,消除两者间的距离感,令人耳目一新,也让豫剧更加贴近都市、贴近青年。
“当下,我们要坚持‘变与不变’:变的可以是方法形式,不变的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根与魂。”对于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李树建既强调“无腔不旧”,每一句唱腔都要继承传统;也要求“无腔不新”,每一句唱腔都要有所创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现场,浦东图书馆馆长曹忠为李树建颁发“阅读推广大使证书”。据悉,“阅见东方”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指导,浦东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浦东图书馆主办。自2018年创办以来,“阅见东方”已邀请了30余位嘉宾,来到浦东图书馆分享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科技创造、自然人文之美,也通过现场演绎以及阅读分享,传承传统文脉,弘扬美育精神,扎根时代生活。来到第六年的“阅见东方”,将进一步助力全民阅读,凸显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转型,打造更具特色、更具魅力的浦东文化品牌。(曹之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