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反而持续降低。与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同,目前国家对于生育以鼓励为主,甚至放开了“三胎”政策。不过,作为生育适龄人群的“90后”和“00后”,却对该政策不置可否。面对持续走低的生育率,一些专家开始“出损招”,不仅没得到年轻人的认同,反而是引来骂声一片。
“专家”建议,引发热议
2022年,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仅有956万,比前一年降低了100多万。而根据今年国内孕产妇的建档登记结果来看,2023年的新生儿出生数量可能要跌破800万大关。也就是说,今年咱们国家不仅要延续上一年的人口负增长,甚至出生率还达不到抗日战争时的水平。
面对这一人口窘境,国家在推广“三胎”的宣传上也是不遗余力。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各种宣传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响应者寥寥。
在这个节骨眼上,经济学家马光远倒是提出了一个“好主意”:限制不生育子女的继承权。也就是说,如果子女想要正常继承父母留下的遗产,那就必须要孕育下一代。如果不能有所生育,那该子女的继承权就要受到限制。
在这位“专家”看来,该方法不但能“激励”年轻人生育,甚至还能增加国家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是网友们却并不买账,甚至还一度将他骂上了热搜。
毕竟,生育权是每个国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将它与财产继承挂上联系,其实就是一种损害人权的表现。再者,这个管理范围也不好界定,中国第一批“丁克”人士都已经四五十岁了,强迫他们高龄生育,显然也不太科学。
甚至还有一些网友犀利地表示,如果国家真的出台这一政策,那他宁愿捐出所有财产也不会生育。毕竟他连是否孕育下一代都不能自己做主,就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约束的世界里。
其实,这位“专家”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建议,说明他并没有了解到当代年轻人拒绝生育的“痛点”在哪里。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明明已经做到了在政策上对生育予以支持,但是生育率还是持续走低,说明该现象显然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制度有一定的关系。
生存压力大,教育成本高
其实,当代年轻人之所以拒绝生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不起”。就以国内的二线城市为例,从备孕到完成生产,整个医疗方面的支出就要达到近万元。虽然近几年国家在一些产检项目上做到了免费推广,但始终是杯水车薪。
而这些费用仅仅是一个开始,等婴儿呱呱坠地之后,一个家庭的花销也会大幅度提高。纸尿裤、奶粉、衣物、玩具、自费疫苗,这些零零碎碎的花钱项目接踵而至。尤其是对于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养活自己可能都是一个大问题,更别提照顾一个幼小的孩童。
不仅如此,高房价也是压在当代年轻人身上的一座大山。尤其是北上广深这些发达城市,很多家庭掏空六个钱包都不一定能买下一套房产。但是一旦有了孩子,不仅房屋是必需品,甚至还要精挑细选出一套学区房。仅这一项开支,就让许多家庭难以承担。
除此之外,已经习惯了“996”的年轻人,根本无暇照顾小孩。如果有父辈能帮忙带娃自然是好,但是还要面临“三代同住”的无数家庭问题。但是不找外援的情况下,两个上班族几乎没有照顾孩子的时间。
而且,整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求职就业并不友好。甚至有很多小公司拒绝招聘正处在生育年龄的女性职工,因为不愿负担她们在产假和哺乳期时的人力成本。面对这样现实的情况,很多女性索性决定不生育,以此来保住自己的饭碗。
尤其是当下社会,“鸡娃”的情况屡见不鲜。许多父母都在教育上加大成本,甚至不惜砸锅卖铁也要给孩子买学区房。甚至有人还总结了中产阶级的“返贫三件套”:家庭主妇,生二胎,上国际学校。这无疑都与生育息息相关。
因此,国家如果想要提高生育率,还是要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首先是调整房价,并且让租户和业主一样享有子女在辖区内受教育的权利;其次是要改善年轻人的工作环境,加大对职场性别歧视的监督管理;最后,则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切忌“一刀切”。
当然了,小编也建议像马光远这样的所谓“专家”可以少一点,毕竟他们的这些建议不但落不到实处,反而还会让年轻人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生育意愿只会不断降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成都也会日益严重。
结语:
其实,如果想提高整个社会的生育率,单纯依靠生育政策的调整无疑是杯水车薪。目前政府要做的,主要就是要加强观念引导,让年轻人在生育和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看到希望,这样才能让他们自发自觉的加入到生育的队伍中来。
而且,政府也需要在提高新生儿数量和提升人口素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单纯的“为了生育而生育”。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优生优育远比单纯的提高出生率重要的多。未来,整个社会想要良性发展,就必须在保证出生人口数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和福利水平,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朝着更加幸福的方向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