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山东济南的“秋老虎”天气威力十足。下午时分,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排练厅内,演职员正在导演徐伟的带领下挥汗如雨,紧锣密鼓地排练柳子戏《大河粮仓》。

“上午8点到晚上6点是演员排练时间,晚上6点半持续至9点,是乐队的练乐时间。”徐伟告诉记者,这样的节奏整个团队已经持续两个月了。《大河粮仓》剧组希望用扎扎实实的排练,讲好柳子戏历史上一个里程碑故事。

作为我国最古老地方剧种之一的柳子戏的首部现实题材作品,《大河粮仓》对于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其聚焦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耐盐碱大豆产业,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几代农业科研工作人员扎根盐碱地,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自觉担当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的崇高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河粮仓》排练现场 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供图

徐伟说,传统认知中,无论是唱腔还是音乐特色,大家觉得柳子戏更适合表现传统历史题材。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任何剧种的活力都在于与时俱进,在于跟时代审美结合。

剧中,农业大学博士生林春晓与同学一起,响应“人才招募令”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研发耐盐碱农作物,期待在这里下一场“黄豆雨”。这期间,满怀豪情的年轻科研团队遭遇种种挫折,最终在示范区试验大田管理队负责人老潘等人的帮助下,实现了“黄豆雨洋洋洒洒从天而降”的梦想。

《大河粮仓》的故事,取材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多年来数不清的科研团队的接续奋斗。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具有开发潜力的有5.5亿亩。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了解利用野生大豆选育耐盐碱大豆品种的相关情况。

该剧的编剧王娟是土生土长的东营人。“我是踏着黄河浪、吹着渤海风长大的。像剧中主人公林春晓一样,我深爱那片土地。”王娟介绍,《大河粮仓》写的是一条困难重重、永无止境的农业科研之路,是一场三代人跨越70多年的追梦之旅,也是一幅盐碱地变成大河粮仓的壮美图景。

隔行如隔山。为充分了解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研人员的工作与生活,王娟在剧本创作期间到东营市采风5次,面对面长时间采访20多位农业科研人员,剧本前后修改十几次。

善于抒情是柳子戏的剧种特点。王娟表示,《大河粮仓》聚焦师生情、母女情、同窗情、家乡父老情。支撑她不断对剧本进行修改的动力,就是亲身感受到的几代科研人员不曾放弃的“黄豆雨”梦想。

古老剧种联动现实题材,本身即带给人诗意的想象。剧中,为让故事更加吸引人,让作品与更多年轻观众产生共鸣,《大河粮仓》剧组在舞美、唱词、情节设置等方面,反复征求创作团队年轻人、年轻观众的意见。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追梦圆梦的故事,底色是满怀希望的,不仅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对于柳子戏的发展也是如此。”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长海介绍,文艺作品要引领时代风尚,做时代的倾听者。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将把《大河粮仓》的创作,当作青年人才成长的台阶,当作柳子戏进行现代转型的重要试验田,推动作品在不断演出中提升质量。

2024年8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一首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合奏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责编:张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