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蒋介石调集正规军58个旅约46万人,向华东解放区发起进攻。从这个时候开始,属于粟裕的高光时刻即将来临,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一直承受着极大压力。

从华东战役开始,粟裕面临得不单单是外部数不清的强敌,在部队内部,粟裕也一直是孤独的。这一点并不难理解,粟裕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军事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四军时期,粟裕与陈毅一直是黄金搭档,两人的配合十分默契,有了陈老总的帮助,粟裕才能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军事上。然而,粟裕与陈老总的配合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1948年为助力辽阔的中原军区发展,陈毅正式被毛主席调任来到中野,与刘伯承、邓小平一起搭班,担任中野第一副司令,但同时又兼任华野司令员。只是名义上说兼任,实际上却不再参与华野具体军事指挥。

这样一来,粟裕身上的担子就变重了。两人分区作战,代表粟裕会变得更加“孤独”,毕竟各大野战军中,有过无数黄金搭档,他们配合默契,相互成就,但在粟裕的身边似乎开始缺乏这么一个角色。

虽然粟裕的军事能力足够优秀,但这样的架构肯定不太保险,无法应对危急情况。毕竟华东野战军所处的位置十分关键,周围又有大量国民党精锐,要应对众多强大的敌人,不能光靠粟裕一个人一直撑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在粟裕此前早就选中一个人,这个人的到来后来让粟裕减轻了不少负担,也正是在他们的精诚合作,一个又一个改变战场走势的重要方案才能出现,这个人就是张震。

在此之前的1948年1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将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编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由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挺进江南。

接到命令后,粟裕就开始选拔干将,比如他罕见主动向军委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将张震从第二纵队调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任参谋长,军委与前委批准他的请求,张震就这样来到粟裕的身边,两人开始搭班指挥作战。

张震、粟裕虽然都是湖南人,又都是新四军出来的将领,但两人之间认识的时间比较晚,两人第一次见面其实还是在1946年6月。

当时为应对蒋介石可能发动的攻势,华东战略区进行调整,粟裕担任了华中军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此时张震则担任第九纵队担任司令——有一次,张震前往军区汇报工作,他第一次见到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去,张震早已听过粟裕的威名,他对粟裕的能力十分敬佩。然而见面之后,他想象中的粟裕却与见到的完全不同,粟裕性格沉静,衣着朴素,颇有儒将之风。

这次见面,张震汇报了九纵战斗的情况,粟裕听完之后,主动给张震分析起了当前的战场形势,还给张震介绍了天目山战役的经验。

张震发现沉默寡言的粟裕,一谈起军事就完全不同,粟裕思路清晰,又有着极为渊博的军事知识,总是能把战场的形势说得十分准确。经过粟裕的点拨,张震豁然开朗,这让他对粟裕的能力更加敬佩。

随后,粟裕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打出了七战七捷,一举改变了苏中的形势。华东野战军成立之后,张震又成为二纵的副司令,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东野战军连续在宿北、孟良崮等地打出一个又一个经典战役。

这一系列的胜利,让许多人对粟裕更加佩服,张震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虽然敬佩粟裕,但两人并没有在一起共事过,多年以来,张震算是粟裕的老部下,但不是粟裕直接领导的下属,他对粟裕的了解还是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1948年,张震在粟裕的推荐下,才来到他麾下任职。一开始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张震还是感到有些紧张,他始终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因此,当他来到兵团驻地濮阳的时候,心里忐忑不安,没想到见面之后,粟裕十分热情。

当张震主动表示自己能力不足,可能无法跟上他的时候,粟裕不断鼓励、支持他,还对他表示“重担子大家一起挑嘛”。

在粟裕的激励下,张震打消顾虑,安心在粟裕身边工作。当时,粟裕就立即向张震介绍了部队接下来的任务,还让他与自己一起研究下一步的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粟裕很快就发现,张震能够跟上自己的思绪,俩人在军事层面许多地方的思绪十分契合。在战略视野上,张震虽然不如粟裕,但他抓要点的能力极强。

讨论的时候,总能发现问题的关键,这让粟裕十分高兴,他与张震经常会彻夜长谈,粟裕在军中很少会单独找人谈论军事问题,可遇到张震就不一样。

自打张震到来后,粟裕就改变自己独自研究判断的工作方式,拉着张震研究起一个又一个军事问题。不过很快,张震就迎来一场大考,东野第一兵团成立后,原定计划是要渡江南进,粟裕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就对张震直接说:“中央决定三个主力纵队南渡长江,直插敌人深远后方,实行第二次战略跃进,固然是一招有利大胆的妙棋,但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不利条件。”

粟裕对此感到十分苦恼,张震经常看到粟裕一个人工作到深夜,他拿着军委的电报,长时间陷入沉思,时不时又在地图上比划。

和之前不同的是,张震在他身边陪着他一起加班,粟裕经常会征求张震的意见。他对于南渡方案有所顾虑,但又下不了决心,想来想去就让张震负责研究一下南渡的方案。

经过研究,粟裕决定提出一个新的方案,放弃原来南渡的计划,转而集中兵力在中原打一场大的围歼战。

然而,想要改变军委的方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粟裕征求张震的意见,他询问张震是否可以提出这个建议,张震在看过粟裕的构想后,十分认可,决定支持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前方的商讨,粟裕大胆向中央提出了建议,毛主席最终也采纳了这个建议,这才有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改变中原局势的“名局”。

在后续一系列指挥的过程中,张震的“辅助”不单单能助粟裕提振决心,而且还能起到极大助力作用——由于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还兼任兵团司令员,经常在外领兵作战,已经成为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的张震实际上是主持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工作。

总之两个人合作也越来越默契,粟裕也十分尊重张震的意见。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情,要知道粟裕在军事方面十分坚决,哪怕是与中央的方案不一样,他也会坚持提出自己的意见。

不难看出:如今粟裕会咨询张震,张震也是罕见能改变粟裕决策的人,他的出现让粟裕不再孤独。正是在他们默契的合作下,部队越打越好,连续取得大胜,这也实现粟裕最初的设想,而他也开始思考一个更大的“战略”,这将在未来彻底改变解放战争的走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这期间粟裕与张震几乎整天都在司令部忙于工作,待警卫员送来点吃的东西时,才随手抓点什么,边吃边围在地图前研究。

粟裕同张震商量,拟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乘胜扩展战果,力争将南线敌主力歼灭在徐州及其周围,张震完全赞同。这样,华野十几个纵队腾出手来,同中野紧密配合,就可在徐州附近打更大的歼灭战。

于是粟裕和张震后联名向陈、邓首长和中央军委发出建议,称为“齐辰电”。正是他们的提议,让淮海战役从一开始的小范围,变成了后面的“大淮海”。

淮海战役期间,粟裕陷入极度的焦虑,为了指挥作战几乎都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好在他身边有张震帮忙,为了分担粟裕的压力,张震一手抓起各方面大量的工作,光是作战部署、兵力调整、敌情通报、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文电就有数十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有张震在身边协助,粟裕才能勉强支撑住,自己可以将全部的精力用在指挥上。在他们的默契合作下,淮海战役取得胜利,这就大大加快全国解放的进程。

1949年3月,张震正式担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在中央的命令下,他们立即开始准备渡江战役。张震让司令部立即发出了关于渡江侦察工作问题的指示,令各兵团派出侦察,并规定了侦察区域,明确侦察的主要任务和注意事项。

接着,又做出各方面的准备:一是根据各单位侦察、掌握的最新敌情资料,查清、核实敌江防部署;二是深入研究渡江作战的地理条件,做到对长江中下游的地质水文情况心中有数;三是从我军渡江作战的主要困难入手,预谋对策。

经过一系列部署,他们完成渡江作战的方案,部队按照原定的方案顺利渡江,粟裕与张震指挥军队一路南下,相继解放了南方各省。之后,张震又与粟裕一起制定解放上海的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相继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与许多老搭档不一样,张震并没有离开粟裕,1952年3月, 张震由华东军区参谋长调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他一直在老领导的手下工作,这对黄金搭档继续在总参谋部合作,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可惜这样的日子没能继续下去。

在组织的安排下,张震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留在那里担任了副院长。后来,两人都受到特殊时期的影响,粟裕情况要好一些,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但张震的处境就十分不妙,多次受到打压,好在粟裕得知情况后,及时将事情汇报给周总理,这才保护了张震。

1984年2月5日, 粟裕在北京病逝,得知此事的张震悲痛欲绝,粟裕生前一直为自己的案子四处奔走,希望能完全恢复名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在他过世后,这件事也迟迟没有解决。张震为老领导四处奔走,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才帮助粟裕恢复了名誉。他们两人的情谊,也成为党内的一段佳话。

资料来源:《张震将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二三事》、《杰出的军事家张震将军》、《张震和粟裕的战友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