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区一角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东方统治者”、“征服东方”),目前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也是最重要的海港城市、天然不冻港。在被割让之前,海参崴一直是中国固有领土。唐朝时,海参崴属率宾府辖地,元朝时被称为“永明城”,明朝时属于奴儿干都司,清朝时先是隶属大吉林宁古塔副都统,后划归吉林珲春副都统管辖。(这是一组拍摄于1955年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边苏军炮兵阵地,当时苏联重兵驻扎把守这里】“海参崴”是满语,意思为“盛产海参的水洼”、“海边的小渔村”。1860年11月14日,沙俄强迫清廷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沙俄在强迫清廷承认《瑷珲条约》合法性的同时,并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从此失去了日本海出海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奶奶们带着孙子们游览公园】早在17世纪开始,沙俄就把目光逐渐投向东方,开始寻找出海口。然而,当时清朝国力鼎盛,沙俄没能找到机会。康熙年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沙俄明确海参崴所在地区属清朝。清朝中后期国势日衰,1858年沙俄强迫清廷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妇女们在修建房屋】1871年,沙俄在海参崴扩建军港,很快这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同年,沙俄将太平洋远东舰队的驻地搬到了这里。1955年走在海参崴的大街小巷,这里很难看到中国的元素,当时的海参崴,无论饭店、商场还是旅游景点,很少能看到英文标志,全都是俄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军向阵地运送大炮】海参崴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海,有优良的天然不冻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1954年,赫鲁晓夫在视察海参崴时,被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所折服,认为这里完全可以跟美国的旧金山相比,海参崴自此奠定了作为苏联远东地区最重点的发展城市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中心,浓浓的俄罗斯风格】海参崴的街头,看不到高楼大厦。靠近街面的房屋,一般都是三四层高。俄罗斯人的房屋,特别讲究色彩的对比,白色的大理石墙壁,窗户的四周就多用红色的砖头。反之,红色砖头墙壁上,都是白色的大理石窗户。墙壁的立柱,多半是用类似罗马柱形态的大理石石柱。总之,看不到中国东北房屋或其他风格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街头一角】东西方冷战时期,海参崴彻底成为一座军事要塞区。当时不仅不对外国人开放,连苏联人来此都需要特别许可证。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海参崴才开始逐渐成为一座开放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屋都是俄罗斯风格】这组照片拍摄时,海参崴严格禁止外国人进入。所以照片中我们找不到中国人的身影,更别提中国元素了。不过,这里当时是苏联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因此市民的生活水平很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边书籍摊位】海参崴看不到中国痕迹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斯大林曾在这里进行“种族纯化运动”,当年大量中国人遭到屠杀。2009年12月、2010年5月以及2012年,俄方在海参崴挖出了大量遗骸。后经调查,这些尸骸都是中国人,他们是在1937年斯大林大清洗过程中被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边奶牛牧场】如今的海参崴已经成为俄罗斯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疗养胜地,而且成为仅次于黑海、波罗的海沿岸的俄罗斯第三旅游疗养胜地。这里有优良的海滨浴场,每逢夏季,来自远东各地、西伯利亚、欧洲部分乃至外国的游客、疗养者成千上万,带动了海参崴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