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国都市报

一条条东星斑“住”上了楼房,一颗颗东风螺“喝”着循环水,一只只白对虾在恒温车间里“开枝散叶”,选育出来的优良种苗从海南“游”向全国……甩掉过去粗放式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文昌冯家湾的水产渔业换上现代化的“新颜”。科技加持、向种图强,是这座昔日“虾苗谷”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挖掘新质生产力的答卷思路。

南国都市报记者 周静泊

打造南繁水产种业硅谷,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8月19日,“学习强国”平台及全国各省级平台“探寻新质生产力·海南行”采访调研活动的编辑记者们走进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园区内一栋栋现代化的渔业养殖厂房,一排排实现智能监测的渔业养殖设备,一个个产业导向的科研项目,向他们揭示海南如何为充实“蓝色粮仓”,注入不竭的“芯”动能。

“池子里的每一只种虾,都有它的专属‘眼环’。”工作人员指着缸里的种虾,向“学习强国”采访调研团的编辑记者们揭开种虾佩戴的橙色“首饰”上隐藏的奥秘——原来,通过这件小小“首饰”上印着的编号,技术人员可以追溯种虾的基因序列报告、生物检测报告、家系、批次等生产技术信息。

“有些虾长得快,有些虾抗病强,科研人员通过基因检测,对每只虾的‘种族天赋’了如指掌,再让它们‘强强联姻’,优选出青出于蓝的后代。过去育一个良种需要六七年,现在随着我们技术和设备的优化提升,周期缩短至两年。”信邦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何强说。

坐拥丰富的海洋资源,文昌冯家湾一带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发展起水产种苗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虾苗谷”。

“海水温度适宜、水质良好,让海南成为许多水产企业的育种基地。但过去那种露天虾塘,干扰因素多,育种效率低,台风一来,什么都没了。”何强回忆道。

近年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指导下,文昌市委、市政府在会文镇沙港崀启动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建设,打造以海洋水产种苗繁育为特色,集水产科研育种、种苗繁育、绿色养殖、科技孵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探索渔业转型升级之路。

“打造南繁水产种业硅谷,是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的核心发展目标之一。”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招商部负责人陈泽伟表示,园区规划了种业科研、育种制种、渔业生产、精深加工、休闲体验、海产品交易、总部经济、综合管理和配套服务等九大功能区,是海南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探索大规模推广多层工厂化养殖模式、统一深海取水和集中尾水处理、带动退养户转型的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也是海南发展渔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基地。

记者从产业园管委会了解到,目前,园区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截至2024年7月,园区引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52家,项目55个,总投资额77亿元,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一批省级关键科研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构建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

信邦海洋(原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就是产业园的首家入驻企业。

“现在新建的引种车间,配备了水质监控、自动投饵、恒温、消毒等设备,用科技手段排除干扰项,再加上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对虾全基因组育种技术’和‘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选种育种效率和成功率大大提升。”何强说,信邦海洋在冯家湾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96亩的现代育种项目,目前已培育出一批获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批准的对虾新品种,还有一批新培育的良种正进行申报。

在园区的创新研究中心内,数个创新探索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据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技术顾问邹雄介绍,研究中心一楼的科研项目主要聚焦东星斑、东风螺等两个海南养殖规模较大的水产品种,构建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养殖关键技术体系,为海南水产养殖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高效示范模式。二楼则主要针对海马养殖中“亲本繁殖效率低、幼苗成活率不稳定、养殖成本较高”等瓶颈问题开展养殖技术研发工作,以期构建出适合中国南方地区的海马室内规模化生态育苗与养殖技术体系,全面提高文昌乃至海南全省的海马养殖效益。

“这几年,在园区的支持下,我们拿下了海南省省级水产良种场的牌子和多项专利权,计划申报国家级原良种场。我们培育的优良品种在环渤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已超过进口对虾,目前正计划借助海南自贸港的优势政策,开拓国外市场,将中国产的对虾良种卖到东南亚。”何强说。

“下一步,园区将加大对科研研发项目的支持,除了文昌市级配套资金支持外,还将构建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将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陈泽伟表示,园区还将引导、推动企业进行工业化养殖技术革新,加快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工业化水产养殖,并继续加大力度引进水产种业企业,补齐国际水产种质资源引进中心、国际水产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工厂化智能养殖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养殖技术测试示范基地、生物饵料技术创新中心等水产种业关键共性平台建设,为水产种业提供关键共性平台服务,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