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文/小月文史 素材/徐海

故事来源于生活,为了阅读顺畅用第一人称叙述,部分情节有虚构处理,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叫徐海,出生在普通农村家庭。

我们生活的年代物质贫乏,每天吃的不是红薯稀饭就是玉米饼子,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只能上山去挖野菜,更别说能吃上一顿肉了。

印象中,平时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

记得每次母亲煮肉,我和弟弟就会一直守在灶炉旁,两眼一直盯着锅里。

随着母亲不断往灶膛里添柴,切得很薄的肉很快在锅里发出“滋滋”冒油响声,浓郁的肉香顿时飘满了整个屋子,我和弟弟馋得流口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邻居家的孩子听说我们家买了肉也会跑过来,母亲心善,经常会分给他们一两块解解馋。

儿时记忆中的猪肉,不仅味道鲜美,吃到嘴里还带着一丝丝甜味,配上一碗白米粥,那就是人间难得的美味,那味道至今仍让人无比怀念。

记得那年是82年,地里收成不好,有些地势高的田地,因为缺水庄稼颗粒无收。

到了年底,不少村民家的米缸都见底了。为了能吃饱饭,村民只得进山挖野菜,甚至去抓野兔。

还好父亲脑是个手艺人,他会做木工,靠做做木工能补贴家用。

过年前一段时间,他给一户家底殷实的人家打寿材,完工时主家正在宰猪。

主家好客,给了父亲一大块猪肉,少说也有四五斤。

我和弟弟见父亲提着一大块肉回来,想着有肉吃了,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正好,这个时候伯娘来我们家借米。

这两年大伯娘的身体不好,为了看病花了不少钱,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拮据。听说最困难的时候,俩个堂姐饿得晚上睡不着觉一直“哇哇”大哭。伯娘无奈,只得一家家去借吃的。

母亲见到伯娘拿着空袋子来借米,脸色顿时阴沉下来,父亲见状,连忙找个借口叫母亲进屋,央求着母亲不要说话。

记得从懂事起,我们家就和大伯家关系不好,两家关系不好的原因,得从我爷爷说起。

其实,父亲和爷爷并没有血缘关系。

爷爷的第一任妻子早逝,留下一个儿子,也就是我大伯,后来爷爷续弦,娶了奶奶。

当时奶奶已经有一个孩子,那孩子就是我父亲。

可能父亲和爷爷没有血缘关系的原因,爷爷对大伯一直很偏爱,有好吃的都给大伯留着。

父亲和奶奶一样性格憨厚老实,并不计较这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家时,爷爷偏心,他把大房子给了大伯,小房子分给了父亲。

分家那年,父亲刚好结婚。都说“一碗水端不平”,可爷爷也太偏心了,村里人都在暗地里说爷爷太过分。

分家后,性格要强的母亲不干了,她跑去爷爷家说理,甚至因为此事还和爷爷吵了一架。

父亲人很老实,他一个劲劝母亲想开点。

父亲的意思,大伯身材瘦弱,干活吃亏,爷爷对他偏爱也无可厚非。更重要一点,爷爷对奶奶和父亲有恩。

家乡涨洪水,奶奶和父亲一路乞讨来到了小村,是爷爷心善收留了他们母子俩,要不然,他们母子俩早就饿死街头了。

所以,奶奶临终前还不忘叮嘱父亲要报恩。

爷爷去世后,母亲和伯伯又因为生活上的琐事闹了一些小矛盾。

所以这次伯娘来借米,母亲顿时就拉下脸来。

父亲心眼好,平时他经常瞒着给大伯家送吃的。这一次伯娘来借米,他装作让伯娘空手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夜里,他偷偷拎着几斤米还有两斤肉给大伯他们一家送了过去。

第二天,母亲得知此事后气得不行,和父亲大吵一架。

我和弟弟得知家里少了两斤猪肉后,也一个埋怨父亲。

父亲性格温和,他笑呵呵地哄着母亲开心,说不就是一些米和肉啊,他做几天工就能赚回来,说完,他拍了拍我和弟弟的脑袋,说以后等家里条件好了,天天都能吃上肉。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

此后一段时间,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去做工,因为过度劳累明显消瘦了,母亲心疼才原谅了父亲。

几年后,大伯他们一家人都去了外地打工,过年也没有回家。

母亲每次经过大伯家,看到他们家的大房子一脸羡慕,就会忍不住对父亲抱怨几句。

父亲保证,要不了几年我们家也能盖大房子。

这话说得容易,可做起来难。

父母为了供我和弟弟读书,每天起早贪黑干活,日子过得很拮据,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里有钱盖新房。

好在我和弟弟都很争气,学习成绩很好。

初三考试,我已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师,喜讯传来,父母乐开了花,一个劲夸我出息了。

我中师毕业后,分配到了当地一所小学,总算是吃上了“皇粮”,不用整天去地里劳作。

弟弟也很争气,他考上了中专。

我们家一下子出了两个中专生,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

弟弟读中专那年,在外十年未回家的大伯和伯娘回乡了。

回家第一天,大伯就来到了我们家。

十年不见,身材干瘦的大伯不仅壮实了些,他还面色红润,显得很有精神,看来这些年他在外面赚了些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让人不解的是,大伯一来到我们家,就先绕着我们家转了三圈,父母见了一脸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