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许世友将军的赫赫战功,却鲜有人知他年轻时曾有过一段"拖枪逃跑"的经历。1937年,在延安的政治风暴中,许世友曾想带领一群老战友逃离延安,投奔一位名叫刘子才的司令员。然而,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施。许世友和他的战友们留了下来,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但是,那个许世友想要投奔的刘子才,他的命运又如何呢?他是如何从一位红军司令员沦为炊事员的?在乱世中,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巨变?而他最后又去了哪里?

在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刘子才的名字或许不如许世友那般响亮,但他的革命历程同样波澜壮阔。1929年,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之际,安徽六安的一场起义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当地革命的烈焰。这场被称为"六霍起义"的革命行动,正是刘子才投身革命的起点。

当时,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审时度势,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刘子才作为当地进步青年,毅然加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起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成功地打击了当地反动势力,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起义后,刘子才随红七十三师转战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革命意志更加坚定。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出色的领导才能,刘子才很快在红四方面军中崭露头角。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红4军12师36团团长的职位。

作为一个团的最高指挥官,刘子才带领着数百名将士转战于崇山峻岭之间。在那个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年代,要维持一个团的战斗力殊为不易。刘子才却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带领36团屡创佳绩。他们不仅在多次战斗中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还成功地扩大了根据地的范围。

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35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了西渡嘉陵江的命令,意图与中央红军会师。这个决定对于刘子才和他的战友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不得不离开已经熟悉的根据地,踏上一段未知的征程。

就在红四方面军准备西渡嘉陵江的关键时刻,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在陕西镇安一带遭到敌人重兵追堵。形势危急,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改变原定计划,决定出兵陕南策应中央红军和红25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关键时刻,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四川省旺仓县的旺仓坝组建游击队,称为巴山游击队。这支游击队的使命是留守川陕苏区,为主力部队的行动提供掩护。而被选中担任这支游击队司令员的人,正是刘子才。

这个任命对刘子才来说,既是荣誉,也是挑战。他将要独立指挥一支游击队,在敌后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尽管困难重重,但刘子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深知,革命需要每一个战士的牺牲和奉献。

就这样,1935年2月1日,巴山游击队正式成立。刘子才带领着这支小规模的武装力量,开始了他们在川陕边界的艰苦岁月。他们的任务是固守川北与陕南之间的区域,并向陕南纵深发展。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在刘子才的领导下,巴山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发展到1200余人的规模。

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刘子才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培养了他独立作战的本领。然而,命运的车轮总是难以预料。就在巴山游击队蓬勃发展之际,刘子才的革命生涯却迎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

刘子才接任巴山游击队司令员后,面临的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局面。1935年初,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留下这支游击队在川陕边界坚持斗争。对于刘子才和他的战友们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将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没有外援,没有补给,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和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山游击队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省的巴中、南江、通江等地,以及陕西省的安康、旬阳等地。这片区域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为游击战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同时也给游击队的生存带来了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