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四节气中排在第十四位的就是处暑,也就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明明在立秋之后,为什么还叫处暑呢?《说文》解释“处”是“止”的意思,也就表示酷热难熬的暑气到了尾声,天气从此开始正式转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季炎热的时期我们称之为三伏,虽然听起来似乎持续时间不长,但实际上经历了4个节气,分别是小暑、大暑、立秋、处暑,所以立秋也只是天文意义的气息概念。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气候明显转凉的确切说法应该是始于处暑,从处暑开始,暑热会有明显地消退,虽然也是缓慢的过程,但我们是能够明显感受到一天凉过一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暑在二十四节气中虽然不及四时八节那般印象深刻,但在古时候的民间同样有着许多的讲究,毕竟在古代,每个节气所代表的气候变化都将可能对农作物的收成造成重大影响。题中所言“处暑有三怕”便是古人与处暑最为生动形象地体现。

古人首先不想看到的就是处暑当天下雨。

不希望处暑下雨的说法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那是因为处暑前后正是庄稼收割的高峰期,这个时候下雨势必会影响接下来的收成。俗语“处暑日落雨,到一处坏一处”便是由此而来。大意是说如果处暑当天下雨的话,无论下到哪里,当地的收成都会受到破坏。

当然,关于不喜处暑下雨的俗语还有很多,“处暑前是雨,处暑后是鬼”“处暑雨甜,白露雨苦”等等都是古人忌讳处暑下雨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刮风是古人关于处暑的第二怕。

害怕的缘由还是因为古人认为处暑前后刮风同样会影农作物的收成,这种观念的依据可以从另一句俗语中看到,即“处暑刮北风,越刮越干旱”,顾名思义,他们认为处暑的时候北方是干旱的征兆。秋季干旱俗称秋旱,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而言,秋旱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处暑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的说法也是形容处暑前后刮风的影响,古时候的科技落后,人们抵御自然的力量非常有限,大风大雨都可能带来严重的损失,有这样的说法也在情理之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就是怕露身,乍听之下有些不解。这里的露身可以理解为光膀子或者穿得少。处暑时候天气虽然依旧有些闷热,但早晚的温差已经非常明显。如果因为闷热而不注意添加衣物或者夜间睡觉的时候不盖被子的话,非常容易着凉。因为还是处暑,天气干热,让人下意识的感觉还在夏季而忽略夜凉如水的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难看出,古时候碍于社会的发展,气候对于古人的收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至于当时的人们对异常气候的敏感度非同一般。如今各项科技助力,寻常的异常气候并不会对农作物的收成造成严重的损失。我们对节气的气候变换也也因此不像古人那样畏惧,古人的“三怕”自然也就不足为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气候虽然对农作物的影响降低了,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却从未改变。所以古人强调人的生活应当顺应天时,即《黄帝内经》中所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