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光讯(记者 郑玮)《榆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于8月19日召开,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榆林以世界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国家西部经济强市为定位,划定中心城区范围369平方公里。

城市定位:

世界高端能化基地 国家西部经济强市

8月19日,榆林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安雄发布了《榆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有关情况。

据介绍,《榆林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榆林市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榆林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榆林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成果。2024年7月6日,《规划》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规划》以“世界高端能化基地、黄河中游生态屏障、五省交界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西部经济强市”为定位,以“黄河湾大美榆林、长城边活力驼城”为愿景。规划到2035年,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全面优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目标全面实现;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自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新型城镇体系更加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建成;能源安全支撑作用凸显,国家能化基地全面建成。

总体格局:一核两轴三带四区

《规划》以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综合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等因素,构建“一核两轴三带四区”的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一核”指榆林中心城区,“两轴”指长城沿线城镇及能源产业轴、无定河沿线城镇及特色产业轴,“三带”指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生态带、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带、黄河沿岸拦沙保水生态带,“四区”指风沙草滩高效农业区、丘陵坡地旱作农业区、河谷川道特色农业区和土石山地生态农业区。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战略,调整优化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能源资源富集区、特别振兴区和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区。

城市规模:

划定榆林中心城区范围369平方公里

框定城市规模,描绘中心城区发展蓝图。《规划》明确了城市规模性质与发展目标。确定“北缩、南优、东控、西拓”的空间发展战略,划定榆林中心城区范围369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能源科技创新高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生态城市”。2025年人口达到100万,迈入大城市行列;2035年人口达到140万,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成。

优化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规划》以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为基础,突出底线约束和空间引领,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37.23万亩,占市域国土面积的2.13%。规划期全市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020年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1.34倍以内。

“三区三线”的划定,基本上框定了榆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底线和边界,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是构建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支撑,对于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环境,优化城镇空间和现代产业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榆林生态脆弱与资源富集并存的实际,《规划》在编制中着重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关系。坚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在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划定“三条控制线”的基础上,统筹地上地下协同发展,增加了独具榆林特色的能源空间,形成了“3+1”国土空间总体布局。全市划定矿产能源发展区922.17万亩,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4.32%,有力支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另外,就大家关心的将如何保障规划实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问题,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是对榆林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必须严格执行,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制定覆盖规划编制、实施、监督、评估和动态调整全过程的地方性法规、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确保规划高效、规范、有序落地实施。

此外,还将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规划公开制度,推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全流程、多渠道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从而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