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信手拈来白居易的名句,不少人从课本上对这位大诗人的生平也略知一二,但要串联起这位大诗人的一生,你会发现他的人生既坎坷,又绮丽,实在是意蕴悠长。
初出茅庐到科举及第
白居易出生在“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大历七年(772),经过“安史之乱”这一折腾,唐朝由盛转衰,地方节度使拥兵割据,不听号令,宫中也是宦官专权,乌烟瘴气。
好在白居易家底还算殷实,他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北齐的重臣白建,是白居易的六世祖,最高被册封南昌郡公,食邑二千户。到了白居易父亲白季庚这一代,家道也远超了小康水平。
白季庚是彭城县的县令,在白居易十一二岁时,正赶上军阀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不服从朝廷的号令。白季庚因劝说徐州刺史李洧脱离平卢节度使李纳(李正己之子)服从中央的管辖,从而立下了功劳,被朝廷升任徐州别驾(州刺史的辅佐官员)。
少年时期的白居易十分聪明,史称“敏悟绝人”。北宋成书的《太平御览》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说是十六岁的白居易第一次到唐朝首都长安,一天,他拿着自己作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去拜见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况。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本来就是成名已久的大诗人,白居易还只是个年轻后生,顾况当然不把他当回事儿。当他看到诗卷上“白居易”三个字后,戏谑地说:“白居易?可知道长安的米价昂贵,白居是大不易呢!”(这位诗人还挺幽默)
然而当他看到白居易的这首千古名篇后,大为吃惊,反复诵读,赞赏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的人,在长安住下应该不难。
况覩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太平御览 知人二 顾况》
被大诗人这么一夸,白居易的名气一下子传遍了长安。贞元七年(791年),白季庚升任襄州别驾,白居易随父至襄阳。贞元十年(794年),父亲死于襄阳,白居易回符离(今安徽宿州市符离镇),为父守丧,随后举家迁往了洛阳。
贞元十四年(798年),二十六岁的白居易以进士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得到了礼部侍郎高郢的赏识,被选拔为甲科进士。随后被吏部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白居易这才正式迈入了国家公务员的系统,和他一同等第的还有未来的另一位大诗人——元稹(关于白居易何时中进士,史书记载不一,以上为《旧唐书》的说法)。
在这段时期,白居易看到了社会动乱时期的田园荒芜、骨肉分离,对弟妹家人们感到深深的挂念,赋诗一首:
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位,说白了就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这哪是大才子应该在的位置。于是他积极学习,寻求进步,参加了元和元年(806年)四月唐宪宗召开的“制举”,即皇帝为选拔人才召开的不定期的考试。
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白居易自己给自己做模拟考,考的就是从时务政治出发,探讨为君为圣之道、施政化民之略、求贤选能之方等这些内容,这种内容在古代有单独的说法,叫“策”。白居易自己做的“模拟考”流传了下来,取名《策林》,共七十五篇,可以说是唐朝版的“三年高考两年模拟”。
在制举考试中,白居易指出要安抚百姓,就要减轻赋税,而盗贼是否存在,取决于官吏的好坏。话说的这么直白,不是打了某些大人们的脸吗?于是白居易被打发到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周至)当县尉,为集贤校理,绕了一圈还是文献的整理校对工作。
盩厔仕官后又返京城
在盩厔做县尉期间,白居易第一次当上了百姓的“父母官”,与劳苦的大众有了深入的交流,他看到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写出了《观刈麦》。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对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出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是白居易诗中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一首。
元和元年(806年)十二月,白居易与友人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故事,白居易感到很感慨,那就写首诗吧,于是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名句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就这样出炉了。
白居易没事儿就写写诗歌,因为作乐府(歌)和诗百余篇,名气大到连宪宗皇帝听到了都说好。当时要有互联网,那白居易绝对是流量最大的网红之一。
元和三年(808年)五月,出了名的白居易被朝廷任命为左拾遗,也是在这一年,大诗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要知道此时的白居易已经36岁了,这在古代社会已经不是晚婚,是“晚晚婚”了。
“拾遗”就是“捡一捡遗漏的”,也就是向皇帝上谏言的官儿。大概就是在这段时间吧,白居易看到了来到长安城的卖炭老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又看到了宫人前来收炭“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不易,遂写出了《卖炭翁》。
此后,白居易于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段时间史书上对白居易的记载都是“白居易等上言”,
说明白居易在他的职位上针砭时弊,进谏诤言。然而作为一名言官,什么事儿该说什么事儿不该说,什么时候能说什么时候不能说,需要对“帝王心术”把握的非常精准。
被贬江州又苦尽甘来
元和五年(810年)六月,白居易因朝廷讨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久而无功,便上奏请求宪宗罢兵,搞的皇上是又气又恼,幸好宰相李绛帮他说好话才没让他受罚。
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旧唐书 卷166》
然而白居易依然我行我素,直言进谏。到了元和十年(815年),长安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宰相武元衡当街被杀案,白居易上疏请捕贼以雪国耻。这看似很正常的上疏,却被白居易的政治对手指责其为无事找事,在搞政治投机。宪宗皇帝其实也早看白居易不顺眼了,就把他贬为了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司马。
从繁华的京城被贬到了偏远的江州,白居易是困苦而落寞的,这种落寞不仅来自待遇上,更来自于远离政治中心无法出人头地的苦楚。元和十一年(816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歌妓,以此为题创作了叙事长诗《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被贬后的苦楚与琵琶歌女哀婉的人生产生了共鸣,此时他觉得自己的命运如同幽咽的琵琶曲,情之所至,泣不成声。
但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于是白居易决定放纵自己,寄情于山水,经常去攀大山险峰,钻密林深泉,就和现在玩户外的人一样,越险的地方越要去。元和十二年(817)四月初九,他玩到了庐山的大林寺,留下了一首赏景的名篇: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玩儿到有的时候个把月才回城里,郡守因为他是朝廷下放的官儿,也不敢去责怪他。
元和十三年(818年)冬,白居易被改任忠州(治今重庆市忠县)刺史。白居易认为施政惠民和种树一样:“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于是白居易劝农平赋,提高官府办事效率,得到了人民的赞扬。
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被贬为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市)长史的元稹前来夷陵与白居易相见。两人同是一届进士,又在朝中互相帮助,可以说是最好的朋友。此时又都处于被贬的境遇,聊起来自然句句投机,他们置酒赋诗,久久不愿分开。
一朝天子一朝臣。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去世,唐穆宗继位。唐穆宗是宪宗的三儿子,本来不招宪宗待见,所以因为种种原因穆宗即位后,把之前宪宗立下的规矩全推翻了。宪宗爱用的人逐渐清理,不爱用的反而要委以重用。
在穆宗的“逆反心理”下,白居易等人的仕途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未完待续)
白居易坎坷又绮丽的一生(中):从初出茅庐到被贬江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