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年。

外敌入侵,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却偏安一隅,在江南尽情享乐。面对如此黑暗的社会,陶渊明痛心不已。

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桃花源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花源记》里写道:

渔人划船至山林尽头,本已经无路可走。

可他却瞥见了山石中的一个小口,便弃船而入,在穿过一条狭长的隧道后,最终到达了世外桃源。

陶渊明借渔人的行迹来开解自己:

在命运不顺,前路未卜的时候,一定藏有新的转机。

为官不顺,可以隐居山野;现实黑暗,仍可以寻求精神上的抚慰。

只要心不绝望,人总能为生命找到新的出口。

1

《桃花源记》的主人公是一位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渔人一向是隐士的象征。

屈原的笔下,渔人是以沧浪之水濯身、和光同尘的智者;

在柳宗元的笔下,渔人是独钓寒江雪、超凡脱俗的仙人。

而陶渊明亦是以渔人自比,借其踪迹回顾了自己从入世到出世,从庙堂到江湖的辛酸历程。

小时候,陶渊明也曾有一番远大理想。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其曾祖父陶侃是晋朝开国元勋,战功累累;祖父陶茂出任太守,德行俱佳。

祖上的荣耀,让他从小发奋读书,年纪轻轻就有了济苍生之志。

然而人生中的几次出仕,却都以失望而告终。

29岁时,陶渊明第一次做官,担任江州祭酒,主管当地教育文化。

这个差事本来不难,可顶头上司王凝之却是个奇葩。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才干,偏偏迷信于长生,整日求神拜鬼,不理政事。

跟这样的人一起工作,陶渊明痛苦至极。

没干多久,他就递交了辞职信,原因写着:不堪吏职。

陶渊明的第二份工作,是作为大臣桓玄的幕僚。

这一次,他仔细考察了桓玄的背景。

看桓玄丰神俊朗,才识过人,两人的祖上还是世交,陶渊明就乐呵呵地去任职了。

谁知桓玄竟然秘密谋反,连带他差点也成了罪人。

第三次做官的时候,他又看中了当时赫赫有功的大将刘裕,甘愿为其效力。

但后来才发现,刘裕和桓玄是一路货色,都对帝位虎视眈眈。

陶渊明一次又一次地死心了。

他为官本只想为百姓干点实事,早日见到天下清明。

可这些身在高位之人,却陷于权斗之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的全是一己私心。

他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再次请辞归隐山林。

陶渊明的经历,像极了每个挣扎在工作中的普通人。

初入职场,我们也是意气风发,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然而现实很快就会给你接连暴击。

领导的昏庸无能、同事间的明争暗斗,还有各种复杂的人情世故,让你应接不暇,身心俱疲。

重压之下,生活是如此逼仄。

但古希腊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不经历挫折,你就无法认识你自己。”

平稳顺利时,人不会有真正的长进。

一次次被社会毒打后,我们才能认清现状,看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而后调试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心态和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归隐田园后,陶渊明的生活也并不好过。

随着家里越来越穷,眼看米缸也快见底,妻子便劝说他再次出仕。

公元405年秋,迫于生计,陶渊明出任了彭泽县令。

当有领导来视察时,他的噩梦又重现了。

如果想要继续干下去,按照以往的“惯例”,他须得像仆人一样,对这位领导点头哈腰,言听计从。

一想到要做这等屈辱事,陶渊明就倍感耻辱。

他不禁开始反思起自己的前半生:

做官后这二十年里,他见识过世道险恶,也深知人心冷漠,但心里仍旧存着一丝美政的幻想。

为了验证这点幻想,他顾不上伤痛,一次又一次顽固地、绝望地投身其中。

结果呢?

他改变不了贪官污吏的恶行,也无法拯救穷苦百姓于水火。

到头来,只搞得自己遍体鳞伤。

陶渊明意识到,在浑噩的大环境下,个人是如此的无力。

只要多做一天官,就会多重复一遍昨日的痛苦。

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罢了。

想到这里,陶渊明大彻大悟。

他从绝望、冰冷,到平静地接纳了这一切。

自此,旧的世界观开始瓦解,财富、权力、地位,对他来说不过都是废土。

他真正想要的,只是无愧于心地活着。

于是,在干了80多天的县令后,陶渊明留下了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官场。

生活中,人人都怕陷入绝望。

但历绝境时,恰恰也是一个人最好的自救期。

正所谓:“心不死,道不生。”

只有看到了赤裸裸的真相,你才能打破从前所有的妄念与幻想。

只有万念俱灰时,你才能痛定思痛,彻底抛弃过去那个厌恶的自己。

正如文中的渔人,走到了山路尽头,倘若他耐不住孤独,轻易折返回去,一切都会平庸如常。

但是他只身穿过了黑暗,才有了这番一生难得的奇遇。

人逢绝路,不必害怕。

因为绝路之后,必有转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陶渊明刚恢复农民身份,生活确实不容易。

每天天刚亮就带着锄头去下地,铲除田里的野草,天黑才戴月而归。

最后收获的,也不过“草盛豆苗稀”。

附近的农人都笑他,放着当官的好日子不过,偏偏要来吃这种苦。

陶渊明却怡然自得。

远离了世间纷扰,他才感到了真正的逍遥快活,如同鱼儿回到水里,飞鸟重入山林。

此时,他终于穿过了那条幽暗狭窄的隧道,进入了自己的“桃花源”。

有一年重阳节,门口的菊花开得正盛,他酒兴大发。

没钱买酒,他就走进花丛中坐着。

恰巧此时友人提酒来访,两人就坐在菊花丛中对饮。

他们闻着酒香,闲谈生活,好不惬意!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朴素的生活中,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最好的活法。

也正因为这个正确的选择,让历史上少了一位无足轻重的官员,却让多了一位千古流传的诗人。

《桃花源记》里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朝代更迭、战乱不停的外部社会;一个是安宁和乐,鸡犬相闻的隐居胜地。

而连接起它们的,不过是林中尽头的一处小口。

这像极了现实世界的隐喻。

不论时代如何变幻,社会的残酷、压力、斗争永远都存在。

心若受困,你的世界就永远震荡。

可一旦沉静下来,慢慢摸索到一条出路,你便能穿过绝望,让生活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

鲁迅曾说过一句话:“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人生就是如此,悲喜交加。

此时得意,彼时必然失意;这阵子万事不顺,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时来运转。

所以陷入低谷时,不必颓丧,不必害怕。

你只需休养生息,让身心彻底地放松下来,然后重新审视自己,直至做出下一个选择。

任何时候,命运的主动权都在自己手上。

心无所畏,事无所惧。

到最后,那些杀不死你的,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千百年后,人们对“桃花源”有过无数猜测。

有人说这是由陶渊明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有人说这是他的一个梦境,甚至还有人扯到了神鬼之说。

但毫无疑问,陶渊明给中国人筑造了一个精神永乡。

在那里,迷茫、困顿、疲惫都会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身心的安乐。

艰难之时,你我不如也在心中种下一片桃花源,在其中,忘却外界纷扰,给灵魂留下一处栖息地。

我相信,灵魂若得栖息,静待风暴过去,一切都会雨过天晴,迎来新的转机。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