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客情急之下在兵马俑景区“踩坑”,你怎么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熙熙攘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景区,一位焦急的母亲面对孩子的突发高烧和抽搐,情急之下跨越围栏,穿过兵马俑旁的坑垣寻求救助。近日发生在西安临潼的这一真实事件,以视频形式被迅速传播至网络后,引发公众热议。

据临潼权威部门回应,事发当日雨水淋湿了孩子,导致其发烧抽搐,而景区游客众多,这位母亲不得不跨越护栏借道,以便获得医疗援助。得知情况的保安人员,也迅速允许家长带孩子前往医院。

尽管官方解释了事件经过,舆论争议却并未因此平息。一方面,有人同情母亲的行为,认为在孩子生命危急时刻,一切都应为生命救治权让路;也有声音指出,对文物的保护同样不容忽视,任何破坏行为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人们对秦始皇兵马俑的珍视,正缘于这样的共识。然而,面对生命受到威胁的孩子,母亲跨越护栏寻求救助,也是人之常情。至于此举是否破坏了文物,不妨交由景区和权威部门认定,“口水战”大可不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起偶发事件,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多思考。当游客在人满为患的景区遭遇意外情况,景区是否有应急通道可供通行?游览区内,急救措施是否完备?景区是否已与附近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确保游客遇险时能得到及时救治?

在国内外众多知名景点,应对大客流和紧急情况时的应急预案,是必备配置。在北京故宫,游客爆棚时需及时启动限流措施,确保游客安全及文物安全。故宫也同步设立了急救站点,以备不时之需;法国卢浮宫是世界上游客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为了管控客流,卢浮宫常年实施在线预订门票,并设置了快速通道。紧急医疗救助方面,卢浮宫内部设有医疗中心,并与巴黎急救中心合作,确保游客遇到健康问题时能得到及时救助。

实践证明,景区在应急措施上的完备和及时反应,在紧急时刻将对挽救游客的生命起到关键作用。一周前,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一名18岁女孩候船时突然倒地抽搐,恰好在现场的盛京医院麻醉科教授蒋晶晶挺身而出,迅速检查后对女孩实施心肺复苏。邮轮港工作人员协助维持秩序,及时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帮忙施救,女孩最终顺利脱险。这场争分夺秒的生命急救中,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游客情急之下跨越护栏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兵马俑景区应对紧急情况时存在的不足,值得更多景区引以为鉴。日常运营中,热门景区应该配备足够的呼救设施和急救设备,包括紧急呼救按键或电话、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包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为游客提供帮助;景区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应急预案,确保在关键时刻能迅速应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景区还应与附近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在游客突发疾病时能得到及时救治。

这样的准备工作,绝非杞人忧天。十多天前,广西德天瀑布就曾出现因登高观瀑“魔毯”项目故障,导致1名游客死亡、60名游客受伤的重大事故。类似的群体性意外伤害事件中,景区与附近医疗机构的良好合作,无疑将为游客的救治赢得更多时间。

即便这些准备都已完成,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景区应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游客陷入如此窘境?毕竟,比起事后应急,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控更值得重视。在春节、国庆假期、暑期这样的旅游旺季,“人从众”的头部景区应更科学地管控客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合理的游览路线,减少游客在景区内的拥堵现象。通过日常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游客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也应成为景区细水长流的长期工作。

更多景区的“应急课”,该补一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