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学大寨”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句号召标语,让广大农民向“大寨”学习,自力更生不怕吃苦,靠着人定胜天的顽强意志与时间赛跑,最终获得喜人的丰收年。陈永贵是改变大寨面貌的奠基人,郭凤莲作为他的副手,在大寨后期的发展中也是功不可没,一时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那么她的现状如何呢?
大寨村是山西省内的一个小村子,村子中的农民生活谈不上富足,但也能维持温饱。1963年,当全村都以为这是一个丰收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没了庄稼,吞没了房舍,大寨村中一片狼藉,正当村民们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位16岁的姑娘拿着铁锹、扛着箩筐,带着二十多个女子参加抗洪抢险。她们这股不输男儿的气概被称为“铁娘子”,这位16岁的姑娘就是队长郭凤莲。
抗洪抢险过后就是快速恢复生产,别看郭凤莲岁数不大,但她擅于动脑,喜欢钻研,她四处寻访粮食高产的种植经验,再结合大寨村的现状,总结出来一套种植管理经验,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收益。他们第二年就创造了四十万斤粮食的奇迹,成为了全国学习的榜样,于是就有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标语。
郭凤莲成为那个年代的表率,她带领乡亲们兴修水利,防旱又防涝是保证粮食丰收的基础,她吸取了洪水的教训,做足了防旱防涝工程的功课。大寨村的绿色植被少,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她带领村民种地又种树,大寨村前前后后都郁郁葱葱,一改以前满眼黄沙的景象。郭凤莲有这样出色的成绩,很快成为了公众人物。
郭凤莲后来成为了党支部书记,大寨村在她的领导下也在轰轰烈烈地发展,周总理都到大寨村视察,学习他们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大寨村在当时的农村建设中来讲,属于“领头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十多年之久,直到1980年才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寨村之前能够发展顺利,主要靠“领头羊”这样的贵重身份而享受一些特殊的政策扶持,到了八十年代时,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而大寨村的人仍然墨守成规在原来的条条框框里,说白了就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大寨村又不是土产特别丰富的乡村,因此,慢慢被淘汰在社会的发展浪潮之中。
八十年代的大寨不进反退,当很多人感到无从下手时,郭凤莲再次被提名重返大寨,1991年她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她自掏腰包带领年轻人去学习现代化农业技术,还聘请一些专业人士给农民讲座,让他们懂得知识的力量。在郭凤莲的影响下,大寨经济出现复苏的景观,很多来投资的厂家都是奔郭凤莲这个名字“慕名而来”。
郭凤莲就是一块行走的广告招牌,她到各地招商引资,又在领导的支持下,大寨发展得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单是她所创办的乡村企业“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其拥有的资产就已经达3亿。其涉猎的行业也比较广泛,除了农贸之外,还有水泥厂等建筑企业。可以看到,郭凤莲不仅是个出色的领导干部,还是个优秀的企业家。
郭凤莲在世人眼中就是个女强人,她的儿子也丝毫不比她逊色,两个儿子都在大寨村先后办起了公司,一个做化肥生意起家,一个做煤矿生意,兄弟俩的资产同样过亿。郭凤莲的长子还是位俗家弟子,他自掏腰包3000万修建寺庙普乐寺,占地一万多平米的寺庙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郭凤莲成为女强人靠的不仅仅是敢打敢拼,更多的是靠聪明的头脑,在知识匮乏的年代她就看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在她第二次接手大寨村时,同样发挥了知识的作用,机会都是提供给有准备的人,所以郭凤莲成为了女强人。而她的儿子一样继承了她的优良品质,在九十年代初起之时,成为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们成为亿万富翁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