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融大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广阔天地中起笔“大有可为”的为民答卷,也在绿水青山间续写乡村振兴的“筑梦新篇”;他们将一腔热忱倾注在“天下无贫”的希望梦田中,又带着田间地头的“无字书”从基层返航……他们便是扎根在福建福州福清市的驻村第一书记。

2021年8月,福清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第七批33名干部赴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三年来,广大驻村书记们以他乡为家,落地了一批批农村发展项目,回应了一桩桩民生实事难事,同时也收获了一个个高质量发展成绩单——昔日产业基础薄弱的村庄,做强了农特产品的大文章;曾经藏于深闺的小山村,迸发出农文旅融合的崭新活力;畅通无阻的交通网,让乡村经济驶入了快车道;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在乡村的“沃土”上浇灌更多智慧和力量……

翻开他们的履职故事,无数精彩瞬间跃然纸上。

三次驻村显真情,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福清438个村,我走了400个以上,对农村,我总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福清市住建局负责农村工作的林洪剑,不久前刚刚结束了在南岭镇大山村三年的驻村生活。这已经是他第三次驻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洪剑指导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福清市委组织部供图

虽说是三次驻村,境况与思路却大不相同。从一开始帮助村书记打打下手,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思考着如何提高乡村的自主“造血”能力,林洪剑见证并亲身参与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变迁,也从中不断汲取宝贵的实践经验,摸索总结出一条符合村情的发展路子:让邻近的几个村子“抱团取暖”。

2018年,林洪剑作为福清第六批驻村干部选派至南岭镇西溪村,也就是在那时起,他意识到想要让这么一个腹地狭小的山村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要联动周边村,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任期结束后,林洪剑主动请缨担任大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以谋求毗邻的两个村庄共同发展。

南岭镇大山村坐落于福清市东北部,村庄依山而建,临水为界,山地资源丰富,其连绵六千亩的大姆山草场,为福州辖区最大最美的天然高山草场,不仅获评“福建省美丽乡村休闲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更是福清市第一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巧的是,这正是此前林洪剑在住建局经手申报的。

“跟大山村有种缘分,像是看着它长大的。”林洪剑笑道。三年来,林洪剑以全域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重点,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通过改造幸福院、夜景灯光建设、登山步道亮化、民俗文化馆、乡贤馆、国安馆、党史馆、停车场升级等旅游景区配套工程,融入西溪村连片开发,做好“筑巢引凤”工作。

此外,他还依托当地农业产业与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业,与企业共同开发“草原农庄”项目,并动员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售卖独具南岭特色的牛仔肉、地瓜烧、茶籽油等,打响南岭镇的金字招牌,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让村财收入实现了从小几万到预计50万元的跨越。

驻村住村更“铸村”,小山村重新氤氲烟火气

石竹街道洋梓村村口榕树下,一场用“乡音”传“党音”的趣味课堂在“乡音讲习所”开讲,掀起接地气的宣讲热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学习驿站、科普宣传室、农家书屋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构筑起村民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如今在洋梓村,红色教育蔚然成风,文明实践遍地开花。“驻村,住村,还要铸村!”面前这个眼睛弯弯、笑容明媚的姑娘正是石竹街道洋梓村驻村第一书记吴炎芳。作为福清市委宣传部下派干部,她深知宣传阵地在党建引领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

驻村以来,吴炎芳队始终把带头“学思想”作为贯彻始终的主线,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帮扶的重点任务,当好“穿线人”,积极与福清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沟通,争取13万元项目配套资金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升级打造榕树下的“乡音讲习所”,邀请市里的专家学者、村中乡贤前来宣讲政策、党史、农事、世事等,让党的声音传遍每一个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炎芳在乡音讲习所为群众讲政策、话家常。福清市委组织部供图

曾经的洋梓村位置偏僻,产业基础欠佳,村集体经济长期较为薄弱。如何找准优势,突破发展瓶颈?带着这些问题,吴炎芳一上任便与村“两委”积极奔走,走村串户吃透村情,认真听取群众心声。

洋梓村三面环山、毗邻太城溪,自然风光秀丽,是发展观光旅游的好地方。“把美丽山水转为美丽经济,这才是洋梓村的‘生财之道’。”找到了突破口,吴炎芳梳理出一套完整的建设方案,与村“两委”一拍即合。此后,她便瞄准洋梓村依山傍水的自然禀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耕文化展览馆、户外露营地、百亩摄影基地等一批“网红”文旅项目,打造集鱼塘垂钓、户外写生、丛林穿越、瓜果采摘、民宿露营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并在今年“五一”假期开放总占地350亩的花千谷主营地(一期),接待游客5余万人,预计年营业收入可达400万元。

吴炎芳还充分发挥宣传资源优势,结合新媒体持续加大宣传推广,多渠道多平台宣传乡村旅游资源,提高景区知名度,让多年来“被遗忘的村庄”重新氤氲烟火气。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如今农文旅融合的愿景已经初见雏形,我手中的接力棒还需要继续传递下去,让洋梓村从‘网红’走向‘长红’。”吴炎芳展望。

不负青春不负村,95后书记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

“这是谁家的‘后生样’?”(福清方言“年轻人”)初到龙田镇东华村,乡亲们没有想到身前这位模样青涩、眼神清澈的95后竟是新来报到的第一书记,也没想到村子因为他的到来,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东华村是福清市远近闻名的水产第一村,20世纪80年代,靠海吃海的东华村村民掀起了一场水产品加工的浪潮,将生产的章鱼、面包虾、贝类等产品远销海外,带领着村庄富起来。

初来乍到,陈潮宇对这个村子的第一印象就是“有钱”。“走进村子,仿佛进入了别墅区,这也让我感受到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一开始,他确实无处下手。

为了摸清情况,也为了取得村民信任,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找村“两委”聊、找村民聊、找企业聊,到田间地头看、到养殖项目看、到生产车间看,逐渐掌握了村情,也发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一次走访中,陈潮宇发现辖区一条河道淤堵,水质浑浊。该河道周边几家水产品加工厂和村庄的污水未纳入城镇污水厂统一处置,严重影响村民生活。

河湖之病,表征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想彻底解决,资金和政策支持二者缺一不可。”陈潮宇说。通过与村民交流,他发现许多乡贤都有捐资改善水质的想法,但受限于无人组织、对接,便迟迟没有行动。

为此,陈潮宇与村“两委”马不停蹄进行现场踏勘、调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整改方案。期间,他多次奔波于市直各部门,努力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同时详细了解相关政策法规,为河污水处理工程提供法律保障。此外,通过走访乡贤、召开乡贤茶话会,商议河污水处理工程的相关事宜,积极动员更多商会和乡贤踊跃捐资,目前已筹资到账约1200万元,预计将达1600万元。“虽然这笔钱是不少,但是一分钱都不能乱花。”陈潮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潮宇研究河道治理施工方案。福清市委组织部供图

如今,通过外源截污、内源清淤、生态补水等治理手段,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河流水质稳步提升。

除此之外,陈潮宇还帮助东华村解决了久悬未决的滩涂地纠纷问题,让闲置已久的土地重新生“金”,村财收入从原先的一二十万元增加到约七八十万元。为年轻人找到一条“值得走的路”,富裕增收不必背井离乡,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留在村里创业,村民脸上笑容满溢,对这个“小书记”越来越仰赖。

“最难忘的是有次村里着火,大家都很紧张,当时我拿着灭火器救火,听到人群中有个老奶奶喊着:小陈都来了,我们怕什么!”陈潮宇说,“这一刻,所有付出都值得了。”

以柔克刚树新风,清廉之花绽放文明乡村

回到村委,林雪梅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走访情况记录。在她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着每天走访农户的生活情况、收入情况、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三年驻村,她养成了记工作日记的习惯。

驻村初期,林雪梅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小白”一个。“之前没接触过农村工作,也没跟村民打过交道,比起其他人,我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行。”林雪梅留着一头飘逸的长发,说话轻声细语,看起来柔柔弱弱,怎么也和“第一书记”这个身份不搭。

问起缘由,才知她是主动提出来到三山镇魏庄村挂职。原来,林雪梅出生自三山镇,虽从小跟着父母离开镇里,但对家乡有着一份特别的情怀,反哺家乡一直是她的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雪梅走访魏庄村“鱼耕田”项目。福清市委组织部供图

走进魏庄村,碧水潺潺、岸绿景美、楼院整洁,淳朴民风充盈乡间,清廉村居文化长廊镶嵌于村落之中,一幅乡村治理与清廉村居建设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的新画卷徐徐铺开……这般美丽景致归因于林雪梅的清廉文化建设。

作为福清市纪委监委干部,三年来,她积极践行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支部带领、党员带头、乡贤带动“三带”工作法,通过“党建引领+清廉村居”文化建设,以“廉能量”鼓干劲,以高质量监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廉“融”法治,与平安乡村同频共振。通过邀请宇凡事务所举办法律讲座、配合上级部门协办“虎强哥”平安大讲堂等,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并利用村里的宣传栏、广播、小微权力监督群、党建墙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廉“融”德治,与文化建设互融互进。将推进清廉建设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通过开展送“福”到魏庄等移风易俗活动,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文明新风,讲好“魏庄”故事;坚持廉“融”自治,与移风易俗有机结合。让村民参与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爱护环境、崇尚科学、杜绝浪费、婚丧嫁娶简办、治理天价彩礼、反对厚葬薄养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凭着林雪梅“以柔克刚”的这股韧性,魏庄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获得“福建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身沾泥土味,心怀百姓事。”林雪梅常把这句座右铭挂在嘴边,这是她的心声,也是广大驻村干部共同的心声。

驻村帮扶,一直在路上。眼下,又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响应号召、牢记嘱托,奔赴各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接过这沉甸甸的接力棒,在希望的田野上阔步前行,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奋力续写更加精彩的履职故事。(陈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