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和各大同行群都在讨论自媒体“贞观”发的一篇爆文:《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

在稿子火了之后,很快就删了。“贞观”方面发布声明说,文章经过事实性核查,删除是基于尊重死者、保护作者、避免歪曲解读和过度猜测等考虑。

从目前的讨论度和流量来看,这篇非虚构作品是继“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和“二舅”之后,中文互联网圈流量第三大的“非虚构写作”事件。

我想借着这个事儿,聊聊“非虚构写作”。

此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有二:

1、“贞观”那篇文章,到底算不算假新闻? 2、“非虚构写作”到底算新闻还是文学,它需要遵循新闻原则吗?

先说第一个事儿。

“贞观”那篇文章的核心事实是,一名199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某211大学的女子,疑似饿死在了出租房里。

女子来自宁夏西海固山区,学的是会计,毕业后多次考公,多次笔试第一,但屡屡在面试落榜。

今年4月,女子租住在作者50平方米的公寓,半年的房租就要一万多。女子父母多次借钱供养她,她后来把父母拉黑,并称双方关系不好。今年6月,女子多日未与外界联系,后被发现死于出租屋内,疑似饿死,警方介入处理。文章中还说,女子家属扔掉其遗物,还打算扔掉她的骨灰。

很多同行从情理和合理怀疑方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我就不说了。

但现在可以确认的这篇稿件的重大失实之处,第一是事发地点,文章中多次提及事发地在西安,极目新闻证实,此事发生于咸阳市秦都区。“贞观”声明中也承认,案发地并非在西安,作者是基于生活习惯,多次提及“西安”。对此,贞观表示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说明截图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失实之处,是女生的学历问题,文章中说女生毕业于北京某211大学。极目新闻记者核实发现,女子2015年从北京培黎职业学院“专升本”进入了北方工业大学,该大学并非2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方工业大学官网截图

第三个被证实的失实之处是女生多次公考笔试第一,面试被刷。

8月21日,固原市方面回应奔流新闻记者采访时称,根据县级人社部门的调查,笔试成绩第一的说法不实。该女生2018年、2019年参加宁夏事业编统一考试,笔试排名分别为报考岗位第133名、65名;2022年参加宁夏公务员统一考试,笔试排名为报考岗位的第25名,均未进入面试环节。

也就是说,女生从未进入过面试环节,三次公考都是笔试没过。

还有一个非常值得怀疑的新闻点是“饿死”,案发地秦都区主要负责人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该案初步排除他杀,因家属不愿尸检,难以判定死因,案件由警方进一步处理。

当然,尸体一旦被火化,这个事儿就没法证实了。无法证实,自然也无法证伪。但无法证实的事儿,只能归结为是作者个人的猜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奔流新闻报道截图

在“非虚构写作”中,作者可不可以把自己猜测的“事实”写进去呢?

其实是不可以的。

但这个行当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如果一点不让猜测,全写干巴巴的、确凿的事实,稿子就没法看了,也就谈不上是带有极强文学性的“非虚构写作”了。

但你怎么可能像X光一样从内到外地把一个人弄得明明白白呢?对于非虚构从业者而言,除非是写自己的故事,否则很难把文学性和真实性结合得完美无瑕。

所以,这个行业是有极高的门槛的,既要有极强的采访能力、写作能力,还有熟稔新闻操作、事实调查的原则。

但大多数非虚构从业者都是不咋在乎的,很多作品写的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如说是他自己认为的真实的故事。

贞观的这篇稿子,如果没有“饿死”、“211毕业生”、“公考第一被刷”这样抓人眼球的流量点,是很难达到这样的传播量级的。

你不达到一定量级到不了公共视野里,是没有媒体会主动介入调查的,除非当事人自己出来说,否则,那些细节是没法证伪。

“贞观”是我很早就知道的公号,在西安口碑很好,也很有操守。我相信,正如他们声明中所说,对于投稿,他们团队是核实过事实的,他们声明里提到的监控、聊天记录之类的,我也相信是有的。

但事实核实只能核实基本事实,就是有没有这么一个事儿。里面的细节,是很难核实的。但如果你是贞观的编辑,你会因为无法核实到,就把那几个超级流量引爆点删掉吗?

大多数人都是不会的,你要真这么严谨,号早就干黄了。

但是,可以据此说那篇文章是“假新闻”吗?

我觉得是。因为它不是有个别细节有问题,而是吸引人的主要细节都有问题。

有朋友肯定会问:非虚构写作算是新闻吗?

我觉得算。

“非虚构写作”和新闻圈子的“特稿”其实是一回事,就是把文学的写作技巧加入到新闻报道中,让稿子更好看。你们可以自己搜搜,现在“非虚构写作”的大家,很多都是特稿记者出身。

但更好看的新闻,本质也是新闻。“非虚构写作”的重点词虽然是写作,但核心是“非虚构”,你如果不能保证真实,就别谈“非虚构”。

很多人会觉得我吹毛求疵,明明有这么个事儿,人确实是去世了,怎么能算假新闻呢?

我举个例子,你从楼下包子店买了个肉包子,发现里面全是菜,一块肉都没有。你回去找他,他跟你说:“我卖给你的的确是个包子呀,你怎么能说售假呢?”

你能接受吗?

如果你只想看基础事实的话,几百字的官方通报就够了,不用看几千字甚至上万字妙笔生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加入了很多动人的细节,让整个稿子更加丰富和立体,也更耐读。但如果这些细节不能保证是真实的,那非虚构写作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我曾经认真地和调查记者老韩讨论过特稿的问题,他对这种文体是不感兴趣的,他认为新闻就是调查事实的,记者写稿的时候要克制克制再克制,跟核心事实无关的细节不要往里堆。

我当记者的时候,业内就存在这种误区,很多记者觉得长稿子才是大稿子,才是好稿子,如果你稿子写得不够长,发不了一两个版,就不算是大稿子。

但稿子写长是很容易,就是把所有你采访到的内容都堆进去就行了。稿子写短反而不容易,因为你调查到的核心事实不够多,撑不起一篇稿子来,最后,很多记者采取的方式就是:事实不够,写作来凑。

甚至,有些特稿里会出现对当事人心理活动的描写,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的,你怎么能确定地知道人家心里当时在想什么呢?你只能靠猜测和推断。

但猜测和推断不是事实。

我个人认为,所有描述事实的东西,都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原则。无论是新闻报道、短视频、纪录片还是非虚构写作。

这个事儿是单方信源还是可以多方交叉印证?这个事儿除了当事人的说法之外,有没有客观证据、书面证据可以印证?

如果这些都没有,只有一个人的说法,你是不能把它当成事实写出来的。

但现在,别说自媒体,很多正规媒体也很难做到这一点。等你交叉印证核实完,这个热点早过去了,你还写啥呢?

而且,如果所有细节都要这么弄,哪还有抓人眼球、耸人听闻、吸引流量的细节了?你标题咋起?你封面图咋做?

如果没有流量,媒体和自媒体们在这个几乎只认流量的舆论场,何以自处呢?

就在“贞观事件”引发讨论的时候,非虚构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发了一篇稿子:《一个贫穷的作家决定重新找工作》,这篇稿子写的是中国最著名的非虚构作家之一袁凌,他今年已经51岁了,在出版市场极度萎缩的情况下,靠写作出书已经无法养活自己,今年在网上公开求职。

除了是著名作家,袁凌还曾经是中国最优秀的调查记者之一,也曾是“真实故事计划”的总主笔,后来,因为经营上的压力,他失去了这个能带来稳定收入的职位。

在此时此刻,你如果不考虑流量,即使有才华、有经验、有操守如袁凌,也无法做到靠正经的写作养活自己。

要知道,他已经是中国最顶尖的非虚构作家了。稿子里说他一年收入就十多万,甚至不如很多无良自媒体一条短视频的价格高。

我知道不该这么比较,但我就是觉得挺心酸的。

当然,我也得承认,我在这里侃侃而谈“贞观事件”,主要也是流量考虑。我说的那些“正确的废话”真的能改变什么吗?我觉得什么也改变不了。

在一个只以流量衡量价值的时代,我们都是装睡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