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是阳历年的第234天(闰年是23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31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处暑(二十四节气)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这句古诗生动地描绘了处暑节气的独特魅力。当夏日的酷热逐渐消退,秋日的凉意悄然降临,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在这个时节,大自然仿佛一位慈祥的母亲,用她那双无形的手,轻轻抚摸着每一寸土地,带来一丝丝清凉和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暑:暑去凉来的转折点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第二个阶段正式开始。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到150°,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的“处”字,有“终止”之意,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正如《说文解字》所言:“处,止也。”此时,虽然白天仍然炎热,但早晚温差逐渐增大,总体气温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在农历七月中旬左右,正值三伏天即将结束之际。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这使得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文历法:斗转星移,节气更迭

处暑的到来,不仅仅意味着气温的变化,还伴随着天文现象的演变。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如果夜晚观北斗七星,会发现弯弯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同时,处暑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气象变化:秋高气爽,秋老虎来袭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此时,中国北方地区雨季结束,率先迎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然而,处暑节气后,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往往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秋老虎的形成原因是控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事活动:收获中稻,抢抓农时

处暑时节,对于农民来说,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此时,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除了华南西部以外,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农谚如“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形象地说明了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物候现象:鹰祭鸟,禾乃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准备过冬;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气;“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味着五谷丰登的时节已经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习俗:祭祖迎秋,吃鸭放灯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这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在这一天,民间会按例祭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此外,处暑前后还有放河灯的习俗。人们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以此悼念逝者,祈保平安。这一习俗既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处暑以后还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在浙江省沿海一带,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这一节日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

在处暑节气,农家还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他们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这些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在处暑时节还有泼水狂欢的习俗。人们相互泼水,寓意着祝福和洗去一切不幸。这一独特的习俗为处暑节气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暑与健康:顺应天时,调养身心

处暑节气不仅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时期,也是人们调养身心的重要时刻。此时,天气由热转凉,人体内的阳气也逐渐收敛。因此,顺应天时变化,合理调整作息和饮食,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作息上,应尽量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以适应气温的变化。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在饮食上,应多吃具有滋阴润燥、养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这些食物能够帮助人体补充因暑热消耗的水分和营养,缓解秋燥对身体的影响。此外,还应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俄罗斯国旗日

1991年8月22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批准白蓝红三色旗为俄罗斯国旗。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俄罗斯国家象征的重新确立,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其中,白色象征真理,它代表着俄罗斯人民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蓝色象征忠诚和纯洁,它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心灵的纯净;红色象征美好和勇敢,它彰显了俄罗斯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勇敢面对。

这一面国旗的确定,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最终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骄傲。在这一天,俄罗斯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国旗的崇敬和对国家的热爱。从政府机构的升旗仪式,到民间自发的纪念活动,再到学校的教育宣传,国旗日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国旗的三种颜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沙皇俄国时期,白蓝红三色就已经成为了国家的象征。虽然历经了苏联时期的变更,但最终在俄罗斯独立后得以恢复,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害者国际纪念日

2019年5月28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第85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将每年的8月22日定为基于宗教或信仰的暴力行为受害者国际纪念日。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宗教或信仰暴力行为的关注和谴责,更表达了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和缅怀。

宗教或信仰的暴力行为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它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设立这一纪念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更可以激发我们共同努力、消除一切形式的宗教或信仰暴力行为。

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从政府的官方仪式到民间的自发活动,从宗教领袖的呼吁到普通民众的参与,受害者国际纪念日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纪念日。人们通过举行纪念仪式、发表演讲、制作宣传海报等方式,表达了对受害者的缅怀和对和平的渴望。

除了纪念活动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一天的意义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应该努力消除一切形式的宗教或信仰暴力行为,保护每一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安全。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跨国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活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