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大理8月2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宋莉)接触湿地保护工作多年,80后杨春冰头一回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的湿地里,发现多位“贵客”光临。去年,他在茈碧湖弥茨河入湖口和东湖湿地等区域首次监测到林麝、黑颈长尾雉、东方白鹳、黑鹳、彩鹮、灰雁等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东方白鹮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被称作湿地生态环境“指示物种”。

“东方白鹳号称‘鸟中大熊猫’,去年来了一次,来了7只,这非常罕见。”今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茈碧湖弥茨河入湖口的湿地公园,洱源县林草局党组成员、湿地中心主任杨春冰分享了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实施两年来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茈碧湖弥茨河入湖口的湿地公园,湖水面呈镜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摄

他说,第三方机构监测数据显示,最好的月份,茈碧湖入湖口湿地氨氮和总磷的削减率达到71.3%,其他已进行提升改造的湿地,化学需氧量(COD)的平均削减率约为5%-17.8%,氨氮的平均削减率约为21.7%-65%,总磷的平均削减率约为33.3%-57.1%。

“效果还不错!”这位林学专业出身、工作围着“山水”领域的技术专家告诉记者,该项目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综合项目,“是从水里到岸上到山上到田间进行综合施策、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1日,茈碧湖镇村民在茈碧湖区域进行湖泊打捞工作。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莉/摄

据了解,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十三五”以来,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启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先后在全国支持了6批、52个山水工程项目,涉及29个省(区、市)。

“这52个山水工程与‘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相契合,充分考虑了对长江、黄河、青藏高原等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同时,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起到了重要的生态支撑作用。”参加此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元鹏介绍,在52个山水工程中,涉及云南省的有两个,一是抚仙湖山水工程,目前已完工验收,另一个是目前在建的大理洱海流域山水工程,该工程围绕构建“一屏一带一核一区多廊道”的生态格局,统筹部署林草生态涵养、坝区复合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等6大类重点工程,系统推进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构建“聚点、连线、带面”的保护修复格局,推动洱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洱源海菜花产业研究基地水域,工人在采摘海菜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摄

值得注意的是,除发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外,湿地功能链正在延长。杨春冰介绍,目前,洱源县已利用湿地库塘和坑塘水域面积种植海菜、水果莲子、莲藕等经济作物2800亩,实现产值3000万元。“这一切都在确保入湖水质提升的前提下,提升湿地经济效益,带动流域产业转型,促进湿地保护与本地经济协调发展。”陈春冰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