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无人问津的边角地块,如今变身画廊、运动场、口袋公园、打卡景点……

作为广州人的你,平时有注意到“桥底”这一特殊空间吗?

广州的桥多,桥底空间也多。以前,这些“边角地块”不受关注,成为卫生死角、管理盲点。近年来,广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建设、管理桥下空间的政策,对跨河大桥、人行天桥、高架桥的桥下空间进行改造、使用、管理、活化。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市内多处桥下空间,发现它们已悄然变身为画廊、运动场、口袋公园、打卡景点……从“隐秘角落”变成了“活力空间”。

广州谋划、实施桥下空间改造已有数年

曾几何时,“桥底”经常受到广州市民和媒体诟病。2017年,广州市住建委把桥下空间改造列为城市环境提升工作的重点,广州大桥、黄埔立交、猎德大桥、沙河立交、琶洲大桥、人民桥高架等6座桥梁进行桥下空间提升试点工程,总体改造面积约18万平方米。

“桥下空间提升,是打造美丽宜居城市和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2月《广州市市政桥梁桥底空间建设规划及技术指引》(以下简称《规划》)出炉,进一步推进城市桥梁桥下公共空间的建设运营,按照“一桥一方案”的工作制度,遵循“一桥一景观”的工作思路,打造“一桥一特色”的高品质交通空间,通过创新“调、拓、改”等多种方式引导桥底工程。

据《规划》透露,广州市全域可使用市政桥梁桥下空间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共629处,其中车行桥350处,人行天桥279处。《规划》提出了精细化、有序化、功能化和品质化四大建设策略,品质提升、功能利用和环境整洁三大提升类别,以“空间好用、城市好管、景观好看”为标准,建设交通有序、活动安全、环境整洁、功能共享的桥下空间。

《规划》出台一年多,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不少桥底空间的品质已经悄然提升,从原先的“边角地块”变身小公园、运动场、观景平台、停车场等。

“桥底”原来可解锁文体娱等众多功能

在炎热的夏季,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海印桥北岸桥底公共休闲空间通风遮阳,是街坊休闲避暑、运动娱乐的好去处。桥底不少人散步乘凉、下棋打牌、唱歌跳舞……还有年轻人带着滑板来到桥下跳跃翻腾。

而在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麦村的村边,高架桥的桥柱上画满了各种墙画。麦村是美丽乡村和精品示范村,乡道Y447麦村大道被市交通运输局评为广州市第一批“美丽农村路”。麦村大道沿线串联起了麦村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石牙顶天坑、火车餐厅、竹林溪畔等景点,是麦村村民外出和游客进村旅游的主要交通通道。这些美轮美奂的景点都画在了高架桥下,表现了宜居宜业宜游图景,让游客在麦村找到浪漫而美好的乡村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埔区新龙镇麦村的高架桥下空间具有停车场的功能,桥柱上绘制了有关乡村振兴的彩绘。

麦村村第一书记游保平介绍,这条串联田园风光的“彩虹公路”以路为轴、以路串景,构建连山、连水、连村、连城的景色,桥底下墙画起到了诠释和美化的作用,今后会继续围绕农耕生产、新潮运动、特色打卡、可爱萌宠等,打造麦村桥底下的风景。

高速公路桥下空间一直是城市安全管理和环境治理的一个“盲区”。此前,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广澳高速桥下空间道路泥泞、杂草丛生,如今这里正在“改头换面”,将变成集童趣亲子、活力运动、康养休闲于一体的高颜值活力长廊。

新快报记者从黄阁镇了解到,今年3月,黄阁镇召开“麒乐融融”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冲刺动员会,黄阁镇委、镇政府分别与广东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北段有限公司党支部和广东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北段有限公司签署共建协议及桥下空间使用安全保护及管理协议,广东京珠高速公路广珠北段有限公司无偿提供新围高架桥桥下约5万平方米的公路用地,交由黄阁镇打造成为运动健身休闲的公共空间与活动空间(活力长廊),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从而满足周边8万多名群众生活需要和娱乐需求,以党建共建形式共同探索出高速公路桥下空间一条“以用助管”的新路径。

据了解,该活力长廊功能分区为童趣亲子段、活力运动段、康养休闲段,改造后包括剧场1个、滑板场1个,篮球场4个、羽毛球场4个、乒乓球场4个、智慧足球场1个。

黄阁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林中明表示,“麒乐融融”新乡村示范带项目不仅旨在为老百姓带来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也将通过招商运营,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物业资源、文化特色,为村民群众带来创业创收的机会,连线成片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政协委员建议唤醒“沉睡”的桥下空间

不过,目前广州对于桥底空间的利用、活化存在提升的空间。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物业管理部总经理黄惠雯在提交给今年广州市两会的提案《唤醒广州“沉睡”的桥下空间》中指出:广州市目前桥下空间有用于绿化带、安全封闭、停车场、休闲、景观、市政设施等用途,但总体利用率不高,特别是新建区域,尤其是乡村地带,桥下空间荒废闲置不少。她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其中包括:利用高架桥下打造绿美广州的窗口,建设有岭南特色、广府文化的人文景观、口袋公园、主题公园,宣传广州花城园艺等。利用高架桥下建设市政设施站场,如应急抢险基地、公共卫生间、环卫工人休息室、警务室等。

她还特别提出,在新建的广州市增城区内的广汕高铁桥下,可分不同主题作为增城区宣传的窗口,如优质农产品、丝苗米、挂绿荔枝等;也可以宣传完整的原风貌古村落、美丽的沿江绿道等主题。

记者走访

白云区三元里街

高架桥底建成儿童友好公园

轮滑道蜿蜒曲折,运动设施涂抹上蓝色、黄色、粉色等鲜明的颜色;桥底和支柱喷着彩绘,用充满非遗图案和大胆撞色,表现历史的厚重和年轻的活力;还有静谧的书法角、活力四射的广场舞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云区三元里街高架桥底的儿童友好公园。

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三元里东约,在高架桥底下的儿童友好公园里看到各种主题彩绘,有历史文化景观墙、三元里红色景点、广府非遗、粤语方言墙等,它们与坐凳、儿童蹦床、休憩空间、台阶式座椅、乒乓球区、吊环运动区、攀爬隧道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据了解,三元里街于2023年底启动文化街区专项建设项目,投资1300多万元,改造机场立交桥下空间共2500平方米,原本闲置的桥下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儿童“运动天地”,也成了周边市民的15分钟健身区域。

三元里街人大工委主任彭剑英介绍:“广州正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所以我们打造了这个桥底下的儿童乐园,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活动,如儿童趣味运动会、南国醒狮展示、学粤语新广州人融合活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云区三元里街高架桥底的儿童友好公园里画着各种主题彩绘,颇具岭南特色。

南沙区东涌镇

4个村在桥底建成“口袋公园”

以前,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鱼窝头村、马克村、天益村、大稳村的桥底空间荒芜杂乱、缺乏照明,一度影响周边居民日常出行安全。如今,经过巧妙的重塑与优化,这些角落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活力空间”和停车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沙区东涌镇马克村桥底公园。

新快报记者从东涌镇城乡建设和管理办公室了解到,东涌镇选择这4个村的桥底空间推进“口袋公园”建设工程,合理规划桥底空间,利用闲置地块、道路节点等大空地、小角落,盘活了镇内桥底零散地块,建设了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口袋公园”,让桥底空间与乡镇街景、周边生态系统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鱼窝头村、天益村的“口袋公园”,看到这些公园按功能划分了多种运动区域,健身区提供专业安全的场地和器械,球类区又分为乒乓球区、篮球场等。活力跑道、儿童活动区域融合了休憩和玩乐等不同功能,同时配有广场、休憩座凳、游步道与小舞台。“以前这些桥底涵洞内布满石堆、垃圾和乱草,不仅浪费了空间,也影响生活环境。”附近居民许女士告诉记者,桥底空间改造后,景观得到很大的改善,茶余饭后她经常到此处活动。

此外,东涌镇桥底“口袋公园”还设置了入口景墙,不断拓展桥底的绿色生态空间,并对桥底公园附近的堤岸同步进行亮化改造,提供户外照明设施,营造良好的夜景氛围、美化夜环境。

天河区猎德街

男女老少都爱临江带状公园

在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大桥和海心沙之间的临江带状公园备受市民喜欢,无论白天还是入夜,总能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来江边休闲。新快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猎德大桥北侧的桥下位置刚好位于临江带状公园的中段,除了种有绿植,这里还建设了龙头、船桨等造型雕塑,充满岭南龙舟文化特色。众所周知,猎德村是位于珠江新城CBD中心的古村,至今仍保留着扒龙船的习俗。当初猎德桥下的空间改造因应了这一文脉延续。

“沿着珠江北岸,从猎德大桥到琶洲桥,景观非常好,这里跑步感觉‘一级棒’。”住在猎德附近的文先生,每天下班回家,必定要跑上个把小时。

热爱手机摄影的小清也格外喜欢在猎德大桥附近逗留,有时为了拍到最美的朝阳和晚霞,小清甚至会准备好食物,有时还会带上帐篷和小脚凳,来此打卡。“自从爱上摄影,就爱上了这里,风景真是美到爆炸,沿着猎德大桥方向走,这一小段路非常好出片。而且没人和你抢机位,可以随便拍。”小清说,他最喜欢打开手机长焦,拍下太阳穿过猎德大桥的独特景观。而猎德附近居民更对猎德桥下公园赞不绝口,有大爷表示,早上买完菜总喜欢在猎德桥下歇一会儿。不少妈妈喜欢带孩子在这里玩耍,一名宝妈说:“说实话,这儿没有什么蚊子,宝宝很喜欢在这里玩耍。”

专家意见

高架桥下空间可植入商业功能

广州市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为了拓展城市商业空间,要赋予桥下更多可能性。他认为,高架桥下空间可植入商业功能,可作为休闲、集散的场所,并应特别注重环境景观品质和视觉引导性设计,成为城市中环境好、年轻化、可美拍的网红打卡地。

胡刚认为,桥下空间在增量时代是城市扩张的附加品和衍生物,鲜少有人问津,在存量规划时代,这些曾经不起眼的边角地块将成为城市既有空间中亟待挖掘的巨大财富。

胡刚强调,近几年,虽然不少一线城市开始尝试对桥下空间进行体系化开发,但在组织机制、开发模式等方面还有提升优化的空间,值得探索。比如,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的僵局,使桥下空间利用与管理走向有序化。桥下空间的利用一般涉及城市路政、规划、工商和社区等多个部门,要实现桥下空间的利用高效化和管理有序化,必须让这些部门充分认识到高架桥下空间的重要性,相互协调,理顺桥下空间开发程序,优化桥下空间利用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沙港快速路桥下空间改造后的面貌。

“桥底”如何建设?

街坊不妨支招

“桥下场景的改造与创新,必须发挥生态节点生态廊道作用、提高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率、加强软质景观和环境的设计。”广州市空间策划设计所所长罗友斌认为,要有的放矢进行桥底微改造,最大限度地活化桥底存量空间。他提出了一个“改造前后对照法”:改造前违建违停杂物堆砌,阻碍居民进入场地;改造后则拆除违建、清理杂物,场地平整通行顺畅。改造前场地空置,缺乏健身休憩设施;改造后要合理布置场地,增设休憩设施。改造前桥梁及地面景观品质低,场地缺乏照明设施;改造后则是桥梁涂装,更换场地铺装,提升夜景照明。改造前四周有栏杆围蔽,场地开放性不足;改造后新增出入口,场地充分对居民开放。

“公众是桥下空间最重要的使用者,我们所做的规划设计是希望这里变成公众所需要的地方。”罗友斌说。他建议居民们参与周边有待活化的桥底空间的规划设计。

统筹: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林钢威 邓毅富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