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干过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这些事,但也绝对不差。《三国志诸葛亮传》看全了吗?《诸葛亮文集》又看了多少?管仲、乐毅去深刻了解了没有,他们都有什么功劳?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乐?这些都是回到问题前需要了解的内容,不然根本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管仲,春秋时期担任齐国国相,主要贡献是帮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管仲担任国相时,齐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外形式复杂严峻,和其他国家摩擦不断;国内则是国库空虚,一场经济危机即将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管仲为了改变这些情况,作了以下几项改革:

第一、通过行政改革,有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甚至推进了全人类文明的进程。

管仲推行“叁其国而伍其鄙”,“叁其国”即将国都划分为3部分共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别设置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个属地,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

孔子认为“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即要不是管仲的这项措施,现在自己也不过是披头散发的野蛮人而已。

第二、通过人事改革,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也为后来的“察举制”、“科举取士”提供了依据。

管仲提出:“慈孝”、“聪慧”、“拳勇”这三项符合其中一项且能力出众者,可由乡长推荐试用,根据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淘汰、任用或提拔,最高可任上卿助理,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他的这一项措施直接摧毁了“士族继承制”,让寒门的人才有了上升的渠道,给后来的“察举制”和“科举制”提供了雏形。

不仅如此,管仲对于人才任用的一些原则,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说:“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意思是说,官员的必备三个要素:一是德行,二是真实可见的政绩,三是取信于民,受百姓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通过经济改革,真正做到了富国强民的作用,也为齐国称霸诸侯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管仲深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给齐桓公称霸提出的方案是“以商止战”,“和平称霸”,不战而屈人之兵。管仲认为:“刑法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这和我国现在的“和平崛起”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经济改革才是管仲最厉害的地方。

其实考验一个国之丞相最核心的因素,不是军事能力,那些是大元帅、大将军干的事儿,对于一个丞相而言,能否稳定国内局势,搞好国内经济,才是最重要的。

管仲在经济上有何高见呢?

提高商人地位。商人在古代一直都地位低下,但管仲意识到了经济的活力需要商人来维持,所以他将商人和“士”、“农”、“工”并列,大大提高了商人的积极性,也增加了经济的活力。

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经济要想保持运转,需要全民参与,所以管仲提出“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培养富人的“奢靡”之风,这样才能加速商品流通,商人做生意也有动力,穷人干活也有劲。

稳就业,保生产。管仲为了保证人民的就业,修建一些亭台楼阁,一方面可以曾加朝廷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人民就业,人民有了钱,会进一步刺激消费。

税收因时而定,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管仲根据百姓的实际收成,对粮食税实行调控,丰收时适当增加,欠收时锐减,以保证供需平衡。

最终,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国家富裕,百姓安居乐业,周天子都佩服不已,齐国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仲又称“管子”,因其出色的治国能力,被后世称为“华夏第一相”,无人可以与其相提并论。

但管仲的私德问题上,孔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管仲器量很小、不节俭、不知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论语》记载:

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国家、百姓如果真的如史书中描写的治理的那么富裕,谁会去渴求一个国相非要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呢?

管仲的这些措施,直接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至于被后人怀疑其为“穿越者”,因为很难想象一个几千年前的人,居然有如此超前的想法。

管仲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经济上,而乐毅的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军事上。

说到乐毅,可能很多人都想到他数月之内连下齐国70余城的辉煌战绩,可惜最后却中了反间计,被楚王调回,功败垂成。

要知道,当时的燕国是个战国时期最小的国家,而齐国却非常强大,以弱燕而伐强齐,本身的难度之大,无法想象。

乐毅知道燕国单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战胜齐国,所以选择联合其他几个国家一起攻打齐国,首先他战略上是非常正确的。

而在战术上,乐毅更是一位实战专家。据说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来一套战术,写了一本《乐毅百战术》,乐毅的作战风格是:先谋而后战,谋必深远,战必神速,恩威并济。

他每攻一城,都会“围城而不急攻,三将令道穷而义服”,真可谓是“仁者”。

乐毅被昏庸的燕王换走后,投降了赵国,他后来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信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和误解,抒发了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

乐毅虽然投降了赵国,但仍然不忘故土燕国,一直在为燕国默默的付出,后来客死赵国。

司马迁说从蒯通到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没有一个不为之流泪的。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是在吹牛吗?他的真实水品达到管仲、乐毅的高度了吗?

首先,诸葛亮和管仲相比,治国能力上略微欠缺,但个人魅力和品格,却很好的弥补了这个不足。

诸葛亮制定的法律《蜀科》,强调立法公开,执法公平公正。还通过立法这一事件,巧妙解决了法正不守法律,公报私仇的问题。

经济上,诸葛亮实施的“值百钱”,很好的解决了刘备入蜀后,府银被哄抢一空,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廉政建设方面,诸葛亮以身作则,带头实施,竖起了一面廉政的大旗,这对蜀汉后期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深远影响。诸葛亮死后,继任的蒋琬、费祎都没有任何贪腐的记录,特别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姜维,更是清廉到了极致。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说他“管、萧之亚匹”,即诸葛亮和管仲、萧何之类是不相上下的。

其次,诸葛亮和乐毅相比,军事成就略显不足,但军事贡献并不差。

乐毅数月之内以弱燕压强齐,连下70余城。诸葛亮6出祁山(历史上是5出),并没有取得什么傲人的成绩,这点上的确是比不了的。

乐毅实战更强,但诸葛亮理论更强。

乐毅著有《乐毅百战术》只是传闻,诸葛亮著有《兵法24篇》却是真实的,而且诸葛亮创的“八阵图”,贡献很大,许多后来的将军学会一些皮毛都可以纵横沙场。唐朝名将李靖就对诸葛亮非常推崇。

乐毅、诸葛亮、李靖等人都位列武庙“七十二名将”,看得出来,他们的水平还是相差不大的。

综上,笔者认为,诸葛亮虽然强于治国,但治国和管仲相比略有不足,个人魅力和品格扳回一城;而在军事上,诸葛亮偏向理论派,乐毅是实战派,也算是伯仲之间。诸葛亮自比管乐,问题是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