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在京开幕。作为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的主论坛也于当天下午举行,十余位国内顶级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和优秀艺术从业者,以《打造“演艺之都”“大戏看北京”两大目标建设进程中的文化思考和实践感悟》为主题,分享创作经验,探讨文化演艺发展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索当代艺术教育与演艺事业的对接与链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艺术教育与演艺事业的深度融合,以加速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成为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对此,各高校都积极为学生们创造各种实践机会。近几年,北京舞蹈学院推出了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舞剧《唱支山歌给党听》《人间四月天》《巍巍正阳》等一系列作品,以极高的艺术性和专业性受到了观众好评。

“北京舞蹈学院对表演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学习、演出、研究、创作为一体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艺术人才的培养闭环。”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张海君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对学生的培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张海君说,“青年舞团中汇集了中国顶尖的舞者,这些优秀的人才对学生们的带动作用可想而知。以前的学生毕业可能还需要好几年的磨练才能在院团中立住脚,现在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有了非常好的实践和锻炼,毕业进入院团就是一位成熟的舞者。今年我们举行了‘桃李杯’优秀选手和作品巡演,很多学生在大三、大四期间已经成为了明星舞者,在全国各地有很好的观众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北京舞蹈学院相似,中央戏剧学院近年来恢复成立了实验剧团,先后创作、演出运营了多部精品剧目。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郝戎表示,“我们2014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个示范中心也是秉持着教学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特色,能够更好地有的放矢地为我们的院团、为我们的演艺行业培养输送能够直接相衔接的艺术人才。”

对此,天津音乐学院院长王宏伟也十分认同,他认为,“舞台是检验文艺人才培养成果的最好的‘试金石’。”天津音乐学院近些年来,在艺术实践的质量、数量上都是突飞猛进,令业内瞩目。《二泉映月》《同心结》《山海情》《岳飞》等原创作品,不仅有效地传承和创新了民族的文化,还通过传播、巡演、教学剧目的创排等,促进融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高精尖人才。

王宏伟表示,“近年来,学校以剧目打造为抓手,铸就精品力作,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在专业化、高质量的舞台实践中培育了优秀的文艺人才,也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艺术实践活动既是学校教学成果的全面展示,也是各学科专业近年来科研促进教学理论提升实践的有力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守正创新进程中的演艺形态和生态

在当今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各艺术门类正面临着如何巧妙融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偏好与传统艺术的精髓这一重要挑战,如何在守正创新中拿捏分寸感是艺术家们需要攻破的课题。

“怎么去考虑传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田磊认为,“京剧作为一个大剧种是公认的,但是作为国家京剧院,使命和义务有特殊性。我们在创新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对艺术有敬畏之心,老先生上百年来留下的精华,我们不能一拍脑袋说改就改了。这是传承与创新之间,国家京剧院的一个态度。” 田磊表示,“往前看,艺术家积累了那么多宝贵财富;再往后看,我们这代年轻人怎么接剧目。作为一个演员来说,剧院剧团、剧目、剧种,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现代要求科学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才能够达到我们所想要的艺术演艺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里面唯一一家转企改制的文化央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改革的路上不断探索,收获了不少经验。“随着《只此青绿》的成功破圈,我们不管是从艺术创作上,还是从市场结合的角度上,都体会到当今观众的文化需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事张蕾认为,比较好的经验是开放和合作。“我们的很多剧目都是和全国各地的各级机构进行合作创作的,一方面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想用舞台演出的形式,让我们的文化真的能够让年轻的观众喜欢;另外通过不同的合作,我们挖掘各地的文化元素和考量各地的文化演出市场,对于企业运营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在张蕾看来,首先要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另外除了创作演出以外,也要让艺术走入生活。“伴随着我们的文艺作品,我们也打造了非常多跟文艺作品相关的文创,而且我们也拓展了我们品牌的合作,找到了文艺作品衍生的价值。”

演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艺术景观

近年来,随着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火出圈,其同名电影也即将搬上大银幕,艺术门类正在不断打通壁垒,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

“这几年之内,我们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触摸不同行业的特质,丰富自己,学习到很多东西。” 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编导、《只此青绿》总编导之一韩真说,“对于电影来讲,我们是一个深度参与者,我们是以舞剧人的角色,进入到了电影转化的创作上。这个时代给了我们非常大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我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圈子里边,而是有更多的机会去看到不同行业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印象系列》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看来,创作者永远都是一个探索者,“只要用心、真诚地去表达,观众是能接受和喜欢的,所以作为创作者一定要大胆。我特别想探索在这个时代的人心,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焦虑,我们对未来未可知世界感知到的惶恐,我们的悲悯,包括我们的幸运都在哪里,让观众知道世界上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叫艺术。我觉得探索这个舞台的边界,探索观众和舞台、观演之间的边界,探索一个艺术家能力的边界,都成为我有兴趣的一部分。”

近年来,众多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被搬上舞台。在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伯男看来,“如今特别清晰的审美路径就是中国表达,就是中国的题材用中国的思维、中国的美学方式讲中国的故事,我想这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家都要修炼的。我们能够走好的唯一的一条通向我们自己审美境界的艺术之路,用中国的审美资源来滋养自己,用中国审美的思维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艺术语言,用中国美学中独特的思维角度、技巧技法来支撑自己的创作。”

图/北京演艺集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