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每一次灾害老百姓而言都是惨痛的劫难,灾害发生时,老百姓轻则为了逃难背井离乡,重则在灾害的影响下直接失去生命。
史书上简单记载的:“岁大灾,民相食”只不过是短短的一句话,但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老百姓而言,则是刻骨铭心的恐惧回忆。
距离当代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在乾隆年间曾经发生过一次极端高温灾害,这场灾害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持续的高温不但导致全国上下很多人不幸丧命,也让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了长达几个月的大旱,进而严重影响到粮食的收成。
高温和饥荒的肆虐甚至让乾隆帝认为是天上的神明在惩罚自己,为此他下了罪己诏以祈求神明放过天下苍生。这场高温到底有多厉害,以至于被称为大清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1.史上最热的夏天
饥荒大多发生于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灾害导致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进而引发饥荒。水灾,旱灾和蝗灾是对农业危害最大的灾害,在古代,这三种灾害里的任意一种都可能造成民间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局面。发生在乾隆八年的高温灾害,则是高温旱灾加蝗灾和别的次生灾害一起发生的特大灾害。
灾难在入夏初始就早早的显露了迹象,公元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才不过五月初气温就已经接近了盛夏,不过全国各个大大小小的官员对此都觉得不以为然,只是天气热点而已,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
只有部分地区的官员有未雨绸缪之明,禀告京师:还没到初夏,气温就已经如此炎热,而且完全没有降温的迹象,河流和胡泊已经因为持续高温,水位已经开始下降,到了夏天恐怕会发生旱灾。
北京的乾隆对这些奏折不以为然,毕竟天气再热也热不到他这个养尊处优的皇帝。在封建时代,有钱的权贵可以用冰块来解暑降温,普通人只能用扇子或者下河泡着才能得到一丝凉意。
不过乾隆在年轻的时候毕竟是个贤明的好皇帝,他知道如果高温如果持续到盛夏一定会引发旱灾,到时候也不能指望老天爷下雨来救急。乾隆命令朝廷命官高度重视各地的汇报,以防旱灾影响到农耕。
到了六七月份,乾隆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但温度越来越高,天公偏偏还趁火浇油,一连好几个月一场雨都没下!这时候的温度已经高到人动辄满身大汗的程度,就连在皇宫里有冰块降温的乾隆都觉得酷热难耐,那民间的穷人有多难熬就可想而知了。
全国各地的粮食基本上都绝收——高温把河流和胡泊的水都蒸干了,没水怎么种粮食?饥荒,在此时就已经开始逼近。
极端高温
农耕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只是灾难开始的第一步,很快,到了盛夏时节,气温已经从高温变成了超高温。这时候已经不是酷热难耐了,而是几乎所有人在室外都有中暑的风险。根据从西方来到北京传教的传教士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所记载,北京气温在乾隆八年的最高记录是44.4度!
这种高温天气下,人暴露在室外不用一小时就会因为高热导致器官衰竭死亡,室内的温度也会在40度左右,人依然有中暑的风险。只有躲在深深的地窖里,气温可能才会下降到普通人可以忍受的37度左右。
2.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
祸不单行
根据现代气象专家的研究推断,乾隆八年的极端高温持续期间,平均气温至少是40度,在这个温度下,人类的一切劳动生产都不得不陷入停滞,否则就可能得热射病死亡。
乾隆八年的高温直接导致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人被热死一万多,全国上下因此伤亡的总人数则不可估量。除了高温直接导致人的死亡之外,高温引发的旱灾和蝗灾也导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饥荒。民间到处都是热死的,病死的,饿死的灾民,很多人拖家带口去逃难躲饥荒,还没走出本省全家老小都被热死在了半路上。
民心不稳
封建时代,饥荒对统治者来说是最危险的信号,老百姓只要能不饿肚子,对封建制度的剥削压迫的态度都是能忍则忍,但一旦老百姓有饿死的风险,就随时可能发生叛乱。乾隆帝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除了粮食之外,另一件棘手的问题又摆在的乾隆的面前:高温蒸发了胡泊和江河,不但农业耕种没水,就连人日常生活必要的饮水都告急了。
民间卖水的商人趁机大发国难财,一碗水居然涨价到平时的十几倍。乾隆急得焦头烂额,下令各地受灾地区的官府紧急开设免费取水点,但这点措施根本没法缓解灾情。饿死,热死的灾民越来越多,很多人忍无可忍,甚至开始冲击官府,抢劫富人。
皇帝的忏悔
眼看灾情越来越严重,自己颁布下的种种赈灾措施却收效甚微,部分地区的灾民已经闹得快要爆发农民起义了——这是乾隆最不愿意看见的事情。乾隆万般焦急之下无奈决定:下罪己诏,这是年轻的乾隆为此能做出的最大的努力了。
封建时期,一个皇帝如果能下罪己诏,这说明社会上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动乱,严重到让皇帝都觉得是神明在惩罚自己,是自己身为皇帝,犯了很大的错误,枉为人君,老天爷才会这么惩罚自己。古代人都是很迷信的,皇帝也不例外,乾隆跪在天坛向苍天乞求自己一定当个好皇帝,请苍天有眼放过黎民百姓,降下大雨挽救苍生。
雨水的恩泽
巧合的是,就在乾隆下了罪己诏之后,七月中旬,天上开始出现了乌云,又过了几天,部分地区开始有小规模的降雨。到了七月下旬,随着一声轰隆雷鸣巨响,倾盆大雨瓢泼而下。
干旱的湖泊和溪流随之充盈,气温也被大雨降到了一个让人感觉凉爽的水平,全国各地的灾民无不跪地感谢老天爷赐雨,这场号称整个大清历史上最热的夏天,终于随着雨声结束了。
但各地因为高温热死,旱灾饿死,逃荒出走所损失的人口触目惊心,这个夏天的惨状成为了幸存下来的灾民心里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3.灾害之下百姓最苦
中国人民深受旱灾,洪灾和蝗灾的危害长达数千年。历朝历代的皇帝,科学家和研究者都竭尽全力应对这几种灾害的威胁。但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在面对大自然的宏伟神力时显得不堪一击。
只有极少数的朝代能够成功应对一两次蝗灾或者旱灾,执政的皇帝和大臣有幸名留青史,更多的时候,灾害只要发生,以封建王朝的能力是根本无力对抗的。
无论是效率低下的行政制度,封建迷信思想的拖累,还是高价屯粮的不法商人,这些都会导致朝廷抗灾赈灾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封建王朝因为自然灾害的影响失去民心,失去对官僚体系的控制而逐步走向灭亡。
为了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高温灾害,无论是皇帝和朝廷的政治集团,还是民间的百姓都尽了最大努力。但在44度的超高气温面前,这些都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乾隆下令赈灾,不但发钱,发粮食,发水,还给热出病的人免费医治。
根据朝廷的统计,清政府从粮库里拿出了一百多万石粮食,拨款超过了一百万两白银,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就连负责交接赈灾物资的官员都直接任命了二百多位。
要知道,康雍乾三代盛世为大清积攒的家业,巅峰时期国库的银子也才一千多万两,为了应对这次旱灾,乾隆皇帝一次性就能拿出国库总额的百分之十,可谓是不计代价。
和朝廷的十万火急的赈灾决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百姓的巨大伤亡,整个7月份全国死亡的人数让朝廷负责统计的官员闻之都潸然泪下。百姓在高温下失去了对官府的指望,纷纷逃亡到北方不那么热的地方,但缺水缺粮,很快就渴死热死在半路上。
朝廷免费治疗的手段也就是传统的中药,既没有高效的降温措施,也没有应对热射病和中暑的特效药物,死亡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
而那些死在阴暗角落里的人的尸体又变成了瘟疫的源头,让本来就惨不忍睹局面更加严峻。一直到这场可怕的高温旱灾过去了好几年之后,灾害的余波才逐渐被平息。
结语:
乾隆八年的旱灾是史无前例的极端高温气候,我们平时在抱怨天气炎热的时候会说简直要热死人,但乾隆八年的夏天是真的热死了成千上万人。
感谢现代科技让我们可以享受空调风扇和冰箱等制冷工具,感谢现代医学的发展,让我们能够用最科学有效的方法避免中暑,并且进行治疗。在国家的气象部门和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应对极端气候的方案越来越成熟,乾隆八年那个夏天的灾害只会发生在旧时代,我们现代已经基本有能力避免这种惨案的发生。
参考资料:
中国近1000年重大干旱事件(新华网,2016年9月12日)
中国西北地区近500年极端干旱事件(气象出版社。2011)
清代自然灾害危机应对策略研究(期刊:求索,2011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