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开幕,宜兴紫砂、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等一批非遗项目受到关注,充分展示了无锡人文魅力。近年来,无锡市加快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引领非遗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传承
延续非遗文脉
为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无锡市通过非遗“师带徒”传习计划,在大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一批批年轻学徒得以深度学习与实践,将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惠山泥人是产于无锡惠山的彩色泥塑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泥塑(惠山泥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山泥人发展到最为昌盛的时期,产生了不少的手捏戏文名家,喻湘涟就是其中一位。1979年,喻湘涟回到无锡市泥人研究所,她全身心投入了手捏戏文的创作,进行了大量传统手捏戏文的复制整理和修复工作,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期。40多年来,她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赴日本、美国、奥地利、巴西等10多个国家展出,并被收入《无锡惠山手捏戏文》画册。
图源:无锡市旅游局
为了将这门手艺传下去,喻湘涟把1990年出生的外孙华天骅从小带在身边,跟着自己捏泥巴,用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方式让他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留下了一条艺术的根脉。华天骅从小受外婆喻湘涟的熏陶,美术功底深厚,他开创性地提出让泥人与紫砂“嫁接”,后来这项创新成果紫砂雕塑得到了信利博物馆的认可,作为该馆礼品赠送给各界友人。
不仅如此,2023年无锡市选树了30名“薪火百匠”,扶持惠山泥人、留青竹刻、精微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展带徒传习,已累计培养23名全职非遗传习对象。江南大学、无锡开放大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已设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作室18个,累计824名学生与名师结对,为无锡市非遗保护传承打造出一支后备生力军。
创新
激发发展活力
如今的非遗,有很多种打开方式。惠山泥人有了联名主题的餐饮店、无锡精微绣在视频平台点赞破万、纸马技艺融入最流行的盖章活动中、锡剧小剧场掀起年轻人“打卡潮”……近年来,无锡市不断推进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迷人风采。
在惠山古镇的非遗集市上,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面人、吹糖人的传承人张柏林的档口围满了人,相比之前对待新事物的局促,如今他画起孩子们的这些“心头好”来已是驾轻就熟。他也主动拥抱热点元素,在传统图样之外,尝试着开发更多的新鲜样式。
图源:无锡新传媒
同样瞄准年轻人的需求,无锡纸马非遗传承人陶晓梦选择将纸马非遗与时下流行的“集章”相结合。最初,她发现女儿一直在集章,为了收集一个图样,可以专门跑到很多景区和博物馆去打卡。受此启发,陶晓梦结合无锡特色文化和纸马的图案,制作了一批集章图案,在集市上,她的档口也成为热门,
近年来,非遗之所以能“出圈”,不仅得益于创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还因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原本隐匿于市井巷陌的非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领略无锡非遗的魅力。
在惠山古镇寄畅园的门口,漆扇的制作过程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无数游人驻足。同时在惠山古镇的直播间里,数万名网友聊得不亦乐乎。年过六旬的无锡精微绣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也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平台。开号两个多月,已经积累了2000多个粉丝,每条视频都有上百个点赞,最多一条点赞超过了3000人。
说起当前的成果,赵红育笑意盈盈地看向新收的00后小徒弟。从最初随心所欲的发布,到现在有策划、有内容,设计统一封面,形成固定的风格,在工作室每一次最新发布的视频中,都能看到改变和进步。
融合
带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无锡市加快非遗与旅游、文创、电商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非遗走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探索非遗的跨界融合,一个个非遗项目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宜兴紫砂借助江苏卓易等龙头企业带动,整体销售规模超200亿元;精微绣年销售额129万元,同比增加50%;江阴市中医类非遗和周边衍生产业规模近4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市非遗及周边产业销售规模达250亿元。
图源:无锡市文广旅游局
同时,在无锡各大景区,非遗身影随处可见,拈花湾、三国水浒城等景区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植入非遗常态化体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非遗提供了优先展示和推广平台,无锡市推出的“运河水弄堂非遗特色休闲游”等8条“乐游无锡”非遗旅游线路,串联起了120个传承传习点、涉及168个非遗项目,推动历史文化遗址、非遗集聚街区、非遗工坊和非遗村落串珠成链,带给市民和游客更有“文化味”的文旅体验。
此外,无锡市探索建立更多群众触手可及的体验学习空间,支持培育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优秀非遗工坊,一批覆盖面广、适于带动就业、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生产经营,2023年认定了市级及县(市、区)级非遗工坊29个,带动就业16.5万余人,实现销售额近3亿元。
文/孙一鸣
资料来源:人民网、澎湃新闻、江南晚报、无锡日报、无锡新传媒、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扬子晚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