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中暑”

中暑”在中医中被称为“中暑症”,普遍认为中暑是由于外邪(主要热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所致,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身体无力、恶心、呕吐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防“中暑”食物

(1)绿豆汤。绿豆汤由绿豆熬制而成,绿豆属药食同源,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效果,还可促进体内尿液排出,所以在夏天适当喝一些绿豆汤,可达到防暑解暑的效果。

(2)菊花茶。菊花茶是指使用菊花代茶饮用,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效果,夏天使用菊花泡茶,可祛除体内热气,也有防暑解暑的功效。

(3)西瓜汁。西瓜汁将西瓜切开去皮将果肉挖出,放入榨汁机榨成汁,再加入适当冰块摇匀即可饮用,西瓜汁清甜可口,但切忌西瓜在甘甜美味也要适量食之,过多则西瓜多食容易积寒助湿,所以中寒多湿,大便滑泄,宜日间食用,夜间少食西瓜利尿,尤其是病后、产后均应忌食西瓜。

三、如何应对“中暑”

“中暑”三步应对法:

(1)脱离当前环境:如果发生中暑或出现中暑症状,需要及时将患者运送到通风、干燥、凉爽的地方,让其平躺,确保呼吸顺畅。

(2)降温:也可以用浸泡在温水中的毛巾擦拭,主要擦拭前额和腋下,也可以适当吹电扇,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补充液体:意识清醒或经过降温清醒的患者,可饮淡盐水,绿豆汤来帮助解暑。

四、“中暑”后—穴位缓解

在中医中也有应对中暑后可按压穴位以达到缓解中暑症状,以下对应穴位及方法:

(1)方法一:按合谷穴。合谷穴位于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找准穴位后,用食指或拇指按揉,以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2)方法二:揉内关穴。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两寸,两大筋的凹陷中,患者自身拇指横纹的宽度为一寸,找准位置后,按摩5-10分钟,至患者出现酸麻胀感;

(3)方法三:揉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中,用食指指腹轻轻按揉5-10分钟。

五、“中暑”—中药汤剂

(1)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正气口服液为中成药,其主要由广藿香油配比其他中药材组合而成,可解表化湿,对暑湿所致的症状有治疗的效果,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藿香正气口服液用于解暑治疗。

(2)祛暑丸。祛暑丸由丁香、茯苓、甘草、广藿香、木瓜、檀香、香薷、紫苏叶组成,具有清暑祛湿、和胃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暑热侵袭、脾胃不和造成的暑热。缓解精神倦怠、肢体困重、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微有畏寒、恶心欲吐、渴不欲饮、多汗肢冷等症状。

(3)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为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之方。配方: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已上各一钱;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已上各五分;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已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上件同咬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剂之多少,临病斟酌。

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今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于阳明。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六、夏日高温须知

夏天需注意避免在高温的户外待太久,居住环境尤其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潮湿闷热,尽可能避免中暑。外出时可查询天气温度,出行可以撑太阳伞,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盐分等,若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进行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特色医学中心中医科刘绮琴郭佳冰陈青云/文

责任编辑:李雅琴 李硕然

医学审核: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