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21日,北京日报发文,痛批影版《红楼梦》,这部电影播出之后,确实很多差评,但没想到,后面导演出面表态。
而今天,北京日报又发文痛批,句句扎心,句句说到点子上,那么,这部电影究竟是怎样的?
经典的呈现
这部作品在曹雪芹笔下,贾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世界。
它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很复杂的。
要在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完整表现出这个故事,难度可想而知。
87版《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以电视剧的形式,给了这个故事足够的表现空间。
导演王扶林和谢铁骊花费四年时间,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才成就了这部传世之作。
但是,时代在变,观众的口味也在变。
如何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吸引新一代观众?
这是每一个尝试改编《红楼梦》的导演,都必须面对的难题。
胡玫导演的新作《金玉良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她雄心勃勃,希望通过新的诠释唤起年轻人对原著的兴趣,主打的就是把《红楼梦》变成电影。
这个初衷无可厚非,甚至值得赞赏。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电影上映后,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观众纷纷表示失望,甚至连一向严肃的《北京日报》都忍不住发声痛批。
这场失败,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失败,更是对经典改编的一次深刻反思。
改编经典不能只顾及市场,更要尊重原著,传承文化……
艺术追求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平衡商业价值和艺术追求。
毕竟,真正的经典,永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金玉良缘》的海报首次亮相时,观众们就已经开始议论纷纷。
那些熟悉的面孔,却似乎与记忆中的贾宝玉、林黛玉有了天壤之别。
电影上映后,观众更是骂声一片。
就连向来严肃的《北京日报》,都忍不住发声痛批。
选角问题成为众矢之的,观众们纷纷表示,演员们的形象与原著描述相差很大,完全无法让人代入到红楼梦的世界中去。
甚至感觉主角都没有了解这个角色,就去拍摄了。
制作粗制滥造的问题也让人大跌眼镜,那些本应精致华美的场景布置,在银幕上却显得廉价而做作。
这与《红楼梦》中,描绘的富丽堂皇的大观园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重要的是,影片的主线故事散乱无章。
不少观众质疑,影片是否真正理解了《红楼梦》的精髓。
在胡玫导演的镜头下,这些深层次的内涵似乎都被抛诸脑后。
改编经典不能只顾及市场,更要尊重原著,传承文化。
那些为了迎合市场而对经典肆意篡改的作品,终将被时间所遗忘。
《金玉良缘》的票房表现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上映首日,这部备受瞩目的大作竟然只收获了寥寥无几的票房,远远落后于同期其他电影。
这样的成绩,对于一部投资不菲的大制作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随着口碑的持续崩塌,影片的排片量也如自由落体般急速下降。
这部电影似乎只抓住了最表面的爱情线索,完全忽视了原著的深层内涵。
过度商业化和流量导向,是影片失败的根本原因。
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电影过分强调了视觉效果和偶像元素,反而丢失了《红楼梦》的灵魂。
如果一直想迎合观众的口味,想必观众也不会买账。
是时候重新思考经典改编的方式了,导演需要在商业价值和艺术追求之间找到平衡。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能吸引观众,又不失经典韵味的作品。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声,胡玫导演终于打破沉默……
回应争议
她在社交平台表示,知道这部电影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胡玫解释道,她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新的方法,让年轻一代观众重新认识《红楼梦》。
试图用现代的视角来解读这个古老的故事,希望能够让它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
还表示网上很多差评,都是恶意抹黑。
只是她没想到,这种尝试显然并未得到观众的认可。
甚至让着《北京日报》都出面发文,直接长文批评。
感觉胡玫的改编过于激进,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内核。
有趣的是,早在18年前,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就曾回应过。
她在一次访谈中表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改编需要极其谨慎。
如果只是为了商业利益而随意改编,那将是对这部经典的亵渎。
陈晓旭的这番话,如今看来竟有几分预言的味道。
重点是,北京日报都看不下去了。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应该都知道,片中很多地方不光不符合经典,还有点俗。
甚至有点太扯了,如果没有这么俗的话,可能观众也不会反应这么大。
果然,翻拍经典还是要小心,不然很可能会被扑街。
结语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洞察,我们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相信经过这次教训,未来的影视创作者会更加谨慎地对待经典改编,创作出更多既能吸引观众,又不失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