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前言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前去与张学良会面。期间,他见到了自己的同学陆广勋,随之想到了自己的恩师高亦吾,便向其询问老师的情况,随后发出感叹:

“读书期间,我对高老师的印象最深刻,受他的影响也最大。如果没有高老师对我的栽培,就没有我的今天!”

可见,周恩来对高亦吾的感情之深,以及高亦吾对周恩来的影响之大。

忘年之交,三次挺身相助

众所周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振奋无数人的爱国名言,出自年仅12岁的周恩来。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句话的具体出处,这句话,是周恩来在恩师高亦吾的深刻影响下说出的。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跟随三伯父来到东北的铁岭银冈书院就读。几个月后,又转入刚刚成立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

在这里,他遇上了一位讲课总是慷慨激昂,引经据典,常常把学生讲哭的怪老师——高亦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亦吾

起初,他只是觉得这位老师没有辫子,在人群里显得有些怪异。后来他才知道,这位老师有着传奇的经历。

高亦吾自小聪慧,16岁就自设私塾,教育蒙童,惠及邻里。后来,孙中山先生领导创立同盟会后,他被孙中山的先进思想深深吸引,随后加入同盟会。由一名热血爱国的进步青年,变为一名积极反清反帝的英勇斗士。

期间,他带领学生进行反清反帝斗争。他们脱下长袍、剪掉长辫,上街游行示威、集会演讲,带头组织了声势浩大、轰动全城的罢课学潮。

同时,他还用自己出众的文采、提笔成书的技能,写出了很多关乎“中国存亡”“中国命运”的文章。

他所写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因为笔触极为犀利,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周玉山立即签署通缉令,扬言誓要严惩“肇事者”。

最终,高亦吾在朋友的帮助下,连夜逃出济南城,来到山东。在这里,29岁的他,遇上了自认为所教过的最好的学生——12岁的周恩来。相差17岁的两个人,意外成为忘年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周恩来

此时的高亦吾虽然成天与十来岁的孩子们打交道,但他的爱国斗争热情没有减少半分。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他常常在课堂上,穿插讲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爱国名人。有抗金名将岳飞、有坚贞不屈的文天祥,还有抗倭名将戚继光,以及自己所崇拜的孙中山先生。

他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向学生们讲述,这些英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惧挫折的精神。台下的学生全部被他的情绪所感染、所带入,个个听得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年少的周恩来也因此更加敬佩百折不挠的革命党人。同时,他也更加倾慕这个怪老师。而高亦吾在接触中,也越发喜欢这个器宇轩昂、心怀大志的孩子。

一次,高亦吾在向学生们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后,台下的周恩来忧愤难抑,泪流满面。

回家后高亦吾对族兄说:

“这个孩子不一般,真乃孺子可教也,我一定要好好培养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

由此可见,高亦吾不仅将周恩来视为知己,更是将他视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所以,高亦吾不但向周恩来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还向他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人的进步思想。

自此以后,两人的交往越发密切,高亦吾俨然将周恩来当成了自己的知己。每到假日,他们经常都会相约出去散步。在街上,高亦吾指着外国领事馆愤怒地说道:

“这些外国列强同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将我们的大好山河瓜分,让人难以容忍!”

另外,高亦吾还经常邀请周恩来去他家里畅聊,并向周恩来推荐进步书籍。在他的影响下,周恩来的课余时间,被《民报》、《警示报》等进步刊物填满。

同时,周恩来还积极走访调查。倾听老人们向他讲述沙俄血洗村庄、日俄争夺我们领土,给百姓造成的伤害。这些都更加加深了周恩来对民族危机、人民苦难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年周恩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热血的高亦吾再次率领师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他走在队伍前面,振臂高呼:

“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

周恩来再次被老师的爱国热情所感染。回校后,他效仿老师,第一个剪掉辫子,表达与旧世界决裂、追随新潮流的决心。同时,他还带头组织学生,追随老师的步伐,上街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胜利而奔走。

辛亥革命胜利后,革命果实被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所窃取,国内再次烽烟四起,国民又一次被推进苦难生活的深渊。周恩来去高亦吾家里的次数,随之越加频繁。两人经常一起彻夜畅谈,讨论中国的革命、中国的未来。

高亦吾时常鼓励周恩来,要像孙中山先生等人那样,为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而努力,要坚持不懈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此时,周恩来作为一名爱国青年,越发觉得肩上责任之重。

所以,后来有老师在课上询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时,有人说是为了光耀门楣,有人说是为了明理,只有周恩来掷地有声的表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世凯

1913年,周恩来从东关模范学校毕业,准备跟随伯父来到天津的南开学校继续读书。离别之前,这对忘年交万分不舍。周恩来还特意到老师高亦吾的家里住了一晚。

当天晚会上,他们聊了很多。高亦吾发出感慨:“有你这样的学生,我愿足矣……”随后,拿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送给周恩来留念。后来,高亦吾去世多年后,周恩来还将这张照片拿出来放大,送给高亦吾的夫人留念。

另外,他还在一张制作精良的信笺中央,写下了“翔宇”两个字,送给周恩来。

短短两个字,包含了高亦吾对周恩来的厚望。而周恩来也将老师对自己的殷殷期望刻在心里,用实际行动将其变为现实。此后,周恩来无论是发表文章还是写信,都以“翔宇”署名,用以鞭策自己。

1913年到1916年,周恩来一直与高亦吾保持书信来往。他时刻谨记老师的教诲,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三年后,师生二人再次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前排左一)在南开中学课堂上

这一次见面,周恩来已经从南开毕业,并去了日本探索名族复兴之道。回国后,他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并被天津学联邀请主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而高亦吾也早已离开东北,来到北京的京兆伊公署就职。

后来,周恩来领导学生运动,奔走于京津之间。山东戒严司令马良残酷镇压爱国运动,周恩来组织领导学生前往北京请愿。

期间,一些学生代表被捕。为了营救这些学生,他一边与大家一起露宿街头,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对被捕学生进行营救。

期间,周恩来找上了在京兆伊公署任职的老师。再次看到周恩来,高亦吾欣喜万分。他看好的学生,此时正如他所愿,正在带领青年一代,担负起改造社会、挽救民族、国家的重任。

得知周恩来需要帮助后,高亦吾当即表示愿意尽其所能相助。于是,他连日四处奔走,通过政要人物疏通关系,同时发动有正义感的社会名人帮助营救学生。最终,在各方压力下,反动当局释放了被捕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大钊

不久,周恩来等人又成立觉悟社,出版《觉悟》期刊。当时在社会上有很大声望的李大钊,也来这里进行讲话活动,引发极大关注。为了继续声讨马良,周恩来等人又组织了一次请愿活动。期间,周恩来负责通信联络。

但当请愿队伍刚刚到达总统府门前,就全部被捕。周恩来再次找到老师高亦吾寻求帮助。

得知周恩来来意后,高亦吾想都没想,再次答应全力相帮。同时,高亦吾也叮嘱周恩来:

“你们的觉悟社,已经轰动京城了,当局很可能会取缔它,有传言说你已经被列入抓捕名单了,务必要当心啊!”

对于老师的关心与帮助,周恩来不胜感激。但不想高亦吾一语成谶,没过多久,周恩来就在天津被捕入狱。

得知消息后,高亦吾心急如焚。为了营救周恩来,他四处奔走,打通关系。最终,在他和其他社会正义人士的帮助下,周恩来成功获救。但师生二人也就此分离,失去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写信求职

此后,高亦吾辞去在京职位,返回济南省建设厅任职。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高亦吾看着国破家亡的惨状,越发觉得心痛,便决定辞去公职,回到老家章丘。

凭借他的才能,想要在老家谋一份好差事是很容易的,但他却屡次拒绝主动送上门的“美差”。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不想与“亲日派”、汉奸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苦的日子,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于周围人的不解,他痛心地说道:

“国家蒙难,民不聊生,为敌效劳,实在愧为华人国民!”

但生活依旧要继续,为了养活三个孩子,他只能去私塾任教。随着章丘沦陷,高亦吾再次带着家人来到济南避难。在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年代,他依旧坚守原则,拒绝前往汉奸公署就职。

1941年年初,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散去,60岁的高亦吾就突然患上脑膜炎。临终前,他将家人叫到病床前,留下最后嘱托。他叮嘱儿子高肇甫:

“你日后可去找周恩来,什么时候去他都会好好待你。记住,听从他的安排,跟着他不会走错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不久,高亦吾遗憾离世。从弥留之际对儿子的叮嘱中可以看出,他从未忘记过周恩来。而且,对他是绝对的信任。

这种信任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他相信周恩来一定能成功,即便多年没有对方音信。所以,他让儿子听周恩来的话。其次,他相信周恩来的为人,才会让儿子去找他。

而周恩来这边,自从上次一别,他就继续投入到充满艰难险阻、前途未卜的革命战斗中。同时,他也一直没有忘记老师。

1936年,在西安碰上老同学陆广勋后,百忙之中他依旧不忘打听老师的消息。遗憾的是,陆广勋也不清楚高亦吾的具体情况。一直到1949年,周恩来终于有了高亦吾一家的消息。

1949年的一天,忙得焦头烂额的周恩来,突然收到了高肇甫的信。看着熟悉的名字,周恩来欣喜若狂。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再找到他们。很快,周恩来给高肇甫回信,邀请他来北京一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给高肇甫的信

同年8月份,高肇甫来到北京。周恩来因为忙于公务,只能派总理办公室的杨秘书前去接待。

杨秘书亲切接待高肇甫,不但给他换上一身新的中山装,还给了他50块钱。没有看到周恩来的高肇甫有些焦急与不解,杨秘书赶紧告诉他:“总理最近很忙,你先安心等候。”

在北京等待多日后,惴惴不安的高肇甫终于等来了总理秘书的电话。他怀着紧张、激动的心情来到总理办公室。

看到高肇甫进来,周恩来热情走上前去,紧紧握着他的双手亲切问候。他那爽朗的笑声、和蔼的面容,很快就将高肇甫的紧张情绪驱散一空。

这次见面,两人整整聊了三个小时。听到高亦吾已经病逝,周恩来面色悲痛、泪如雨下。期间,周恩来不断感慨:“我受教于高亦吾老师,受益匪浅,迄今尤甚感念、记忆犹新……”

得知高肇甫在章丘农村老家生活困苦,想要寻求帮助后,周恩来将他安排到政务院档案科工作。这也是周恩来唯一一次破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以往,对于自己的亲人们,周恩来一向严格要求,绝不允许他们享有一点特权,自己更不会主动关照。

此次对于高肇甫的特殊关照,一方面是因为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相信老师那种高风亮节、才华出众的人,孩子自不会差。而高肇甫之后的表现也证明,周恩来眼光之准。

你是我兄弟

自此,高肇甫便在北京生活工作,还在这里娶妻生子。虽然周恩来与他们家感情深厚,但高肇甫却非常低调,踏实工作。从不利用周恩来的名声,为自己谋利。

1953年,中央机关人员要下放充实基层。高肇甫得知后,积极报名申请到基层服务。周恩来得知后非常高兴,他当面鼓励高肇甫:

“你做的很好!你是我的亲朋好友,事事都应主动带头,下去以后,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好好工作……”

听到周恩来的肯定与鼓励,高肇甫万分激动,当场流下热泪,拉着周恩来的手表决心:“请总理放心!”

周恩来听后哈哈一笑:“不要老是叫我总理,你是我兄弟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淄博矿务局

来到基层后,高肇甫热情高涨努力工作,带头建立了淄博矿务局的档案室。他在这里一呆就是好多年,从未要求调回北京。

分别8年后,周恩来再次给高肇甫写信,邀请他们一家到北京相聚。高肇甫非常高兴,火速收拾好东西,带着家人匆匆赶往北京。由于周恩来当时连续多日接待外宾,无法及时见高肇甫,国务院交际处张处长便将他们安排在旅馆等待。

一个月左右后,百忙中的周恩来终于挤出了一点时间,他和夫人邓颖超,在西花厅准备了家宴,招待高肇甫一家。

当高肇甫从车上下来时,周恩来已经笑呵呵的等在门口迎接。与高肇甫的妻子握过手后,周恩来才将目光对准高肇甫,他双手搭在高肇甫的肩上,仔细打量着他。良久,他心疼地说道:“你原先是个胖子,现在怎么这样瘦?”

周恩来的亲切关心,让高肇甫感动万分,一时激动情感无法自抑,泪水逐渐模糊眼睛。

当他平静下来,看到周恩来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以及头上扎眼的白发后,又心生愧疚:总理本就已经很忙了,现在还带着一大家人打扰他,实在于心不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与高肇甫一家合影

席间,周恩来与邓颖超热情与高肇甫一家拉家常,当他问起高肇甫母亲身体情况后,不等高肇甫说话,妻子李玉英赶紧回答道:“请总理放心,婆母一切都好。”

原来,高肇甫的母亲当时已经得了水肿病,李玉英怕丈夫心直口快说出实情,让周恩来担心。两家人相互体谅、相互关心的情谊,着实让人感动。

用餐期间,周恩来就像是一位普通老人一样,非常宠爱高肇甫的孩子。他不时地给孩子夹菜,并亲自喂给他们吃。这样温馨的情景,让高肇甫多年后依旧感叹:“这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一餐!”

除了关心高肇甫一家的生活,时时将人民放在心上的周恩来,自然不会忘记询问百姓、工人的情况。

他不但询问高肇甫单位的生产情况,还关心设备安不安全、每个人每个月有多少口粮,甚至具体到了工人吃的是什么?能不能吃饱这些细节。高肇甫再次感受到了这位人民总理的爱民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给高肇甫母亲的信

用餐结束后,高肇甫不忍周恩来继续劳累,尽早提出告别。临走前,一向喜欢孩子的周恩来,拉着高肇甫小儿子的手柔声问他:“你留在我身边,就在北京上学好不好?”

小孩看到父母要离开,着急地说道:“俺不,俺不。”看着孩子可爱的模样,周恩来慈祥的笑了:“这是地地道道的山东话啊。”

送别高肇甫一家时,周恩来还特地给他的母亲带上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燕窝,还有咖啡与白糖。当时,白糖还是一种非常紧缺的东西。

看到周恩来如此关心自己一家,高肇甫的母亲感动的泪水涟涟。

此次分别,周恩来依旧时刻惦念高肇甫一家。两年后,他又专门给高肇甫的母亲寄去100元,让她好好休养身体。次年,高肇甫母亲去世,周恩来又寄去100元作为丧葬费。

1976年,周恩来久经病痛折磨后与世长辞。高肇甫夫妇得知后悲痛欲绝,遂准备前往北京悼念。但因邓颖超来信:谢绝一切亲友来京。高肇甫夫妇只得作罢。为了纪念周恩来,他们在家里摆设了七日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