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以前,上海的街头巷尾都是本地人的乡音,而现在,这座城市早已是五湖四海的汇聚地。我们的社会就是在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人员单向流动,贫富不均。在上海打工的外来人员数量已经超过千万。

有人将外地打工者与本地人的关系比喻为主仆,虽然确实就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但是这种说法让我感到有些刺耳。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相互成就的篇章,少了谁都不行。

我们上海人,确实有着自己的骄傲。黄浦江的波涛,外滩的灯火,还有那份海派文化的底蕴,这些都是我们的资本,但我也深知,上海的繁荣,离不开每一位在这里奋斗的外地朋友。这点,还是不应该否认的。也所以,很多外地朋友会说“没有我们外地人,上海能有这么繁华吗?”

上海的高楼大厦,繁华背后,是无数外地朋友的汗水与智慧。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这座城市更加美好。而我们上海人,也在用包容的心态,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鲜血液。

有人问,为什么外地朋友会觉得自己是上海人?为什么想享受和上海人同样的福利待遇呢?他们只是来上海谋生讨生活的,是有偿付出,只是雇工,怎么会痴心妄想和雇主平起平坐的呢?这不是笑话了吗?

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太多,而我们的媒体也把他们的这种付出,当做“奉献”来歌颂。本来就是简单的雇佣关系,有偿付出,拔高到了另一个层面。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觉得自己是上海不可缺的一部分,自己也是上海的主人而不是雇工

但我也明白,上海虽大,却无法承载所有人。当岁月流转,外地朋友终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上海不可能容纳和接受所有的外来人员,也就是说,当面对“退休和养老”的实际问题时候,是不可能相同待遇的,大多人,就算为上海付出再多的青春和汗水,也将不得不告别上海。终究要回到故乡。并不是你一厢情愿把上海当做故乡,上海就真的是你的故乡了。

或许,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如何让他们的家乡也能繁荣起来,让他们在家乡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