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南宋名相虞允文,以其文武双全之才,名垂青史。
既能执笔治国,亦能上马杀敌,披甲执锐,定国安邦。
国家危亡时刻,虞允文以文臣之身,于采石矶畔创造了以少敌众的战役。
成功抵御了金军南下的铁蹄,粉碎了金国吞并南宋的野心。
毛主席曾给予虞允文高度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书香门第,自幼聪颖
虞允文,字彬甫,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出生于隆州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虞祺,乃政和年间进士出身,仕途显赫。
允文自幼承袭家学,聪颖非凡。
他先是在县城求学,后随父亲虞祺游历四方。
这段经历不仅开阔了虞允文的眼界,更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早早地展露出了才华与天赋。
宋朝是文风鼎盛的时代,科举是众多士子的唯一出路。
但青年时期的虞允文心系双亲,不愿外出做官,故而甘愿放弃仕途之念,一直没有参加科举。
直至四十四岁时,他才终于赴京应试,考中进士。

虞允文十五岁时,北宋的繁华之下暗流涌动。
公元1125年,一场风暴骤然席卷中原,北方金国的铁骑踏破黄河,直指北宋汴梁城。
都城沦陷,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北宋便是由此落幕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份责任感深深植根于虞允文等读书人的心中。
“靖康之耻”不仅是历史的伤痛,更是激发他报国热情的火种。
然而,时移世易,大宋的辉煌已不复从前。
单凭才华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光耀门楣的道路,愈发崎岖。
特别是岳飞不幸遇害于风波亭后,朝政被秦桧之流所操控。
科举逐渐沦为秦氏一族扩张势力的途径,使得真正有志之士的仕途之路更加艰难。

秦桧权倾朝野,蜀地才俊多遭冷落。
虞允文以其正直贤良之姿,不愿随波逐流,故亦难逃排挤之命运。
然而,在这万马齐喑的境遇下,虞允文胸中热血未曾稍减,反而在逆境中愈发炽热。
他未因仕途受阻而懈怠,勤勉为民,赢得了广泛的拥戴。
历经风雨洗礼的虞允文,不仅铸就了坚韧不拔之志,更积累了深厚的治国智慧与策略。
1155年,秦桧病逝,政局悄然变动。
随着宋高宗对蜀地才俊的重视与吸纳,绍兴二十五年间,虞允文凭借中书舍人赵逵的举荐,顺利调入京城临安。
虞允文逐渐赢得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开始参与国政,屡屡升迁。

身负重任,出使金国
南高宗绍兴十一年冬月,金国派遣使节南下,抵达南宋都城临安,商讨议和。
经多轮磋商,双方达成共识:
宋金疆域以淮河为界,南宋要承认金国宗主地位,并承诺年贡白银与绢各二十五万,以示诚意。
此次谈判议和,后世记为“绍兴和议”,可谓臭名昭著。
1149年12月,金国内部发生了政变。
贵族完颜亮杀死了金熙宗,自立登基,成了荒淫无度,昏庸无能的海陵王。

某日,完颜亮夜有奇梦,梦中天帝降旨,授命他征伐南方的宋朝。
梦醒之后,他将此梦告知朝臣,一些谄媚之臣竞相附和,将此梦视为吉兆。
受此鼓舞,完颜亮随即加紧军事准备,整军经武,厉兵秣马。
俨然一副随时准备挥师南下,对宋朝发起进攻的架势。
而此时的宋高宗赵构是求和派,对金国潜在的威胁疏于防范,未能积极筹划抗金之策。
1160年正月初,虞允文挺身而出,上疏高宗,言辞恳切地剖析了金国终将背弃盟约的必然性。
他指出了敌人可能的五路入侵路径,恳请朝廷立即行动起来,加强防御,以应不虞。
同年,虞允文肩负重任,出使金国。
时值金秋时节,金国上下一片忙碌,粮草辎重、舟船调度,尽显备战姿态。

完颜亮初见虞允文,言语间便带着几分试探:
“闻卿乃江南才子,进士及第,又任中书舍人,定是满腹经纶之士。”
言罢,目光不经意地掠过屏风上的一行诗句: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诗中“江南”二字与屏风上的暗示,无不透露出完颜亮南下征宋的勃勃野心。
待虞允文圆满完成使命,即将返国之际,完颜亮更是毫不掩饰其野心,直言不讳道:
“我将看花洛阳。”
此言一出,其意自明,对宋的觊觎之心昭然若揭。

虞允文疾归朝堂,紧急呈报其在金国之行的所见所闻。
尤其是完颜亮显露出的南下侵宋之意图,再三向宋高宗强调未雨绸缪、加强戒备的紧迫性。
宋高宗一直致力于和平,没有复我中原,一雪前耻的壮志雄心。
但对于江南这片沃土的安危,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即,高宗果断调集兵力,沿淮河、长江两岸周密部署,以防不测。
金、宋两国,一方紧锣密鼓备战,一方加速防线构筑。
表面上使节来往不断,传递和平之音,实则暗流涌动,双方皆蓄势待发,誓将一战定乾坤。

虞允文出使金国未几,金国旋即派遣使者至宋,借贺高宗寿辰之机,转达了完颜亮对“淮南之地”的觊觎之心。
此举无疑是对宋高宗的又一次公然挑衅与羞辱。
面对此景,宋高宗通过宰相陈康伯之口,向金使传达了明确的态度:
“今日不复论和与守,径直言之,若战事起,当如何应对?”
此言一出,不仅彰显了南宋的立场与决心,更点燃了完颜亮长久以来渴望的战火。
终于,1161年秋风起时,完颜亮已完成所有战前部署。
他倾全国之力,号称雄师百万,如潮水般汹涌南下,誓要吞噬南宋河山。

临危受命,指挥作战
金军兵分三途,悍然侵袭南宋疆土。
北上巴蜀,意图切断南宋后援;中路直指襄樊,欲断其南北之要冲;
完颜亮亲自统帅精锐,直捣淮西心脏地带,更遣水师南下,直逼南宋政治中枢临安。
淮河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淮东守将刘锜被迫退守扬州。
金军步步紧逼,隔江相望,长江天堑似有被踏足之虞,局势危急万分。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宋高宗初时竟有重蹈覆辙之念,欲效前朝靖康之难时南逃之举。
幸得虞允文等忠臣良将,力陈利害,指出昔日尚有南方广袤土地可避,而今则四顾茫茫,唯有奋起一战方有生机。
经群臣苦劝,宋高宗终弃逃念,决心固守。

而正当朝野上下屏息以待战果之际,前线风云突变,噩耗再度传来。
淮东守将刘锜派遣副将王权,前往淮西重镇寿春驻守。
然而怯懦的王权闻悉金军南下风声,即刻心生畏惧。
他不顾军令,擅自撤离寿春,一路疾驰,直至抵达采石。
消息迅速传至临安,高宗闻讯后惊慌不已。
即刻罢免了王权的职务,并紧急任命李显忠接掌其位。
同时派遣宰相叶义问亲赴江淮前线,督导军务,并特命中书舍人虞允文随行,以资军事辅佐。

十月末,叶义问与虞允文一行人抵达京口。
十一月初,完颜亮率领的金军已兵临采石城下。
此时,王权麾下的将士多已撤退至此,人心浮动。
不料叶义问亦显露出畏战情绪,未敢亲临前线,只派虞允文前往采石慰劳将士。
虞允文星夜兼程奔赴前线,面对的是一个主将逃跑后,士气低迷、秩序混乱的军营。
彼时,新任统帅李显忠尚未抵达,而金军却已蓄势待发,准备渡江。
士兵们失去了主帅,迷茫不安,训练荒废,战斗力更是无从谈起。
战局严峻,金军以四十万之众压境,宋军则仅有区区一万八千兵力,实力对比悬殊至极。
虞允文抵达江边时,目睹了宋军将士的消沉之状。
他们或坐或卧于路旁,眼神中满是挫败与无奈,斗志几乎消磨殆尽。

与此同时,临安城内,权贵们正急不可耐地安排着家眷与财产的南迁之路。
这一幕幕,更是打击了前线将士的士气。
虞允文是个文人,从来没参与过战争,没上过战场,更不要说是指挥战斗了。
然而在军心涣散之际,虞允文却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
他深知时间紧迫,若是等着李显忠赶来后再整顿军队,就为时已晚了。
于是他迅速集结众将士,慷慨陈词,激励道:
“金兵若跨江而来,我等将何以为避?眼下,长江天堑为我军所控,何不借此绝地反击,求一线生机?朝廷数十载养育之恩,难道不能换来我们一战以报国的决心吗?我此行,乃奉皇命慰勉将士,诸位若立下战功,我必如实上报朝廷,论功行赏,绝不食言。”
此言一出,将士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愿誓死效力,共赴国难。

当时,虞允文身边的随从担心他卷入激战,都劝他赶紧离开。
而实际上,虞允文此行只是来慰劳将士的,没有督军的义务,也没有坐镇指挥的责任。
战斗无论胜负,他都不必承担责任。
可面对身边人的劝离,他毫不迟疑地拒绝了,毅然选择坚守。
由于主将空缺,虞允文更是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领导职责,承诺在李显忠抵达之前,将亲自率领全军迎敌。
他随即部署行动,有条不紊地整顿步兵与骑兵,构建稳固的防御阵型,并动员当地民众作为辅助力量。
在江防布局上,虞允文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智谋。
他将宋军船只精妙编队,分为五支劲旅:
中央主力镇守江心,两翼船只锚定岸边形成钳制,剩余两队则巧妙隐蔽于港湾深处,作为突袭与增援的奇兵。
南宋水师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士气高昂,信心倍增。

而这时的长江彼岸,完颜亮正面临进退维谷的困境。
他亲自挂帅出征,却未料国内生变,乌禄于金国都城自立,并宣布剥夺了他的皇位。
部将们纷纷进言,劝其暂停对南宋的攻势,先平息内乱。
然而完颜亮还是不肯放弃,决定先攻克南宋,再以胜利之姿返朝,重登帝位。
于他而言,这场战役不仅关乎金国的疆土扩张,更关系到他个人的命运、
因此,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采石大捷,力挽狂澜
宋军的部署甫一就绪,金军便迫不及待地发起了渡江攻势。
完颜亮亲自督战,数百艘巨型战船满载金兵,破浪南进,直指对岸。
未几,金兵纷纷登陆,正欲深入之际,虞允文果断下令,派遣部将时俊率领步兵部队迎头痛击。
时俊身先士卒,双刀翻飞,如同猛虎下山,直捣敌阵核心。
在他的带领下,宋军士气如虹,奋勇向前,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金兵未曾料到会遭遇如此猛烈的反扑,阵脚大乱,迅速陷入劣势,不久便溃不成军。
江面之上,虞允文未雨绸缪,指挥水军利用高大的战船构筑起防线,将金军的小型渡船拦截并摧毁。
紧接着,虞允文又下令在战船上放霹雳炮,顿时江面被滚滚浓烟与震耳欲聋的炮声所笼罩。
金军陷入一片混乱与迷茫之中,方向感尽失。

正当金军士气低落、溃不成军之际,宋军数千战船乘胜追击,船上军民同仇敌忾,奋勇向前,誓要将侵略者驱逐出境。
恰在此时,一队自光州仓皇撤退的宋军士兵抵达采石。
虞允文迅速组织他们重整旗鼓,分发大量战旗与军鼓,部署他们自山后而出,挥舞旗帜,擂响战鼓,绕行至江边。
此举颇有奇效。
江面上的金军闻听南岸鼓声轰鸣,又见山后旗帜招展,误以为宋军大批援军已至,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惊慌失措地撤退。
金军遭遇突如其来的重创,完颜亮怒不可遏。
他将满腔怒火倾泻于士兵身上,下令将归来的士兵悉数处斩。
此役,宋军斩获颇丰,歼敌逾四千,并俘获若干金军将领与士兵。

然而虞允文深知完颜亮绝不会轻易言败,预料金军必将卷土重来,故而不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
夜幕低垂,虞允文即刻部署,将战船一分为二,一队逆流而上,一队坚守渡口。
次日拂晓,完颜亮果然不甘失败,再派金军强渡长江。
虞允文迅速调遣两队战船形成夹击之势,将金军的三百余艘战船牢牢困于江心与渡口之间,动弹不得。
随着一声令下,宋军点燃熊熊烈火,将敌船尽数焚毁。
完颜亮见状,再次滥杀无辜士兵,随后率领残部仓皇逃往瓜州,意图另寻渡江之路。
采石矶一役,宋军大获全胜之际,主将李显忠方率部抵达。
虞允文随即向李显忠分析局势:
“此番采石之战,我军虽胜,但敌军败退之余,极有可能转道瓜州,意图从彼处渡江。而京口一带防御尚显薄弱,形势严峻。我意前往探查,以策万全。不知将军能否分拨部分兵力,助我一臂之力?”
李显忠迅速调拨了精锐部队共计一万六千人,交由虞允文统率,火速驰援京口。

虞允文一到,即刻部署水军于江边展开实战演练,确保部队随时处于待战状态。
同时,宋军创新性地打造了一批车船,派遣士兵驾驶,在金山周边水域执行巡逻任务.
此举令对岸金兵大为震惊,急忙将情报上报给完颜亮。
金军连遭挫败,士气低落,军中弥漫着畏战情绪,甚至有将士私下密谋逃离。
完颜亮察觉此状后,采取了极端措施,颁布严令:
凡有士兵逃亡者,其直属将领格杀勿论;将领若敢逃亡,则主将必受严惩。
他还宣布次日全军必须强行渡江,任何迟疑不前者,一律处以极刑,企图以此重振军心,强行推进作战计划。

金军内部对完颜亮的暴政忍无可忍。
未待其正式下达渡江指令,当夜,以浙西都统制耶律元宜为首的一众将领突袭完颜亮大营,便将其诛杀。
耶律元宜命大军退至三十里之外,同时派遣使者前往京口,意在重启和谈,宋金之间的战火由此暂时熄灭。
采石矶一役,虞允文以区区一万八千宋军,迎战人数远超己方的金军大军。
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力挽狂澜,确保了南宋的安宁。

参考文献
[1]吕芳,郑凛.虞允文书生退敌[J].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4,(09):20-23.
[2]史宗义.创造军事神话的虞允文[J].兰台内外,2012,(03):16-1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