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南宋名相虞允文,以其文武双全之才,名垂青史。

既能执笔治国,亦能上马杀敌,披甲执锐,定国安邦。

国家危亡时刻,虞允文以文臣之身,于采石矶畔创造了以少敌众的战役。

成功抵御了金军南下的铁蹄,粉碎了金国吞并南宋的野心。

毛主席曾给予虞允文高度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香门第,自幼聪颖

虞允文,字彬甫,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出生于隆州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虞祺,乃政和年间进士出身,仕途显赫。

允文自幼承袭家学,聪颖非凡。

他先是在县城求学,后随父亲虞祺游历四方。

这段经历不仅开阔了虞允文的眼界,更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早早地展露出了才华与天赋。

宋朝是文风鼎盛的时代,科举是众多士子的唯一出路。

但青年时期的虞允文心系双亲,不愿外出做官,故而甘愿放弃仕途之念,一直没有参加科举。

直至四十四岁时,他才终于赴京应试,考中进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允文十五岁时,北宋的繁华之下暗流涌动。

公元1125年,一场风暴骤然席卷中原,北方金国的铁骑踏破黄河,直指北宋汴梁城。

都城沦陷,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北宋便是由此落幕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份责任感深深植根于虞允文等读书人的心中。

“靖康之耻”不仅是历史的伤痛,更是激发他报国热情的火种。

然而,时移世易,大宋的辉煌已不复从前。

单凭才华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光耀门楣的道路,愈发崎岖。

特别是岳飞不幸遇害于风波亭后,朝政被秦桧之流所操控。

科举逐渐沦为秦氏一族扩张势力的途径,使得真正有志之士的仕途之路更加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桧权倾朝野,蜀地才俊多遭冷落。

虞允文以其正直贤良之姿,不愿随波逐流,故亦难逃排挤之命运。

然而,在这万马齐喑的境遇下,虞允文胸中热血未曾稍减,反而在逆境中愈发炽热。

他未因仕途受阻而懈怠,勤勉为民,赢得了广泛的拥戴。

历经风雨洗礼的虞允文,不仅铸就了坚韧不拔之志,更积累了深厚的治国智慧与策略。

1155年,秦桧病逝,政局悄然变动。

随着宋高宗对蜀地才俊的重视与吸纳,绍兴二十五年间,虞允文凭借中书舍人赵逵的举荐,顺利调入京城临安。

虞允文逐渐赢得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开始参与国政,屡屡升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负重任,出使金国

南高宗绍兴十一年冬月,金国派遣使节南下,抵达南宋都城临安,商讨议和。

经多轮磋商,双方达成共识:

宋金疆域以淮河为界,南宋要承认金国宗主地位,并承诺年贡白银与绢各二十五万,以示诚意。

此次谈判议和,后世记为“绍兴和议”,可谓臭名昭著。

1149年12月,金国内部发生了政变。

贵族完颜亮杀死了金熙宗,自立登基,成了荒淫无度,昏庸无能的海陵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日,完颜亮夜有奇梦,梦中天帝降旨,授命他征伐南方的宋朝。

梦醒之后,他将此梦告知朝臣,一些谄媚之臣竞相附和,将此梦视为吉兆。

受此鼓舞,完颜亮随即加紧军事准备,整军经武,厉兵秣马。

俨然一副随时准备挥师南下,对宋朝发起进攻的架势。

而此时的宋高宗赵构是求和派,对金国潜在的威胁疏于防范,未能积极筹划抗金之策。

1160年正月初,虞允文挺身而出,上疏高宗,言辞恳切地剖析了金国终将背弃盟约的必然性。

他指出了敌人可能的五路入侵路径,恳请朝廷立即行动起来,加强防御,以应不虞。

同年,虞允文肩负重任,出使金国。

时值金秋时节,金国上下一片忙碌,粮草辎重、舟船调度,尽显备战姿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完颜亮初见虞允文,言语间便带着几分试探:

“闻卿乃江南才子,进士及第,又任中书舍人,定是满腹经纶之士。”

言罢,目光不经意地掠过屏风上的一行诗句: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诗中“江南”二字与屏风上的暗示,无不透露出完颜亮南下征宋的勃勃野心。

待虞允文圆满完成使命,即将返国之际,完颜亮更是毫不掩饰其野心,直言不讳道:

“我将看花洛阳。”

此言一出,其意自明,对宋的觊觎之心昭然若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允文疾归朝堂,紧急呈报其在金国之行的所见所闻。

尤其是完颜亮显露出的南下侵宋之意图,再三向宋高宗强调未雨绸缪、加强戒备的紧迫性。

宋高宗一直致力于和平,没有复我中原,一雪前耻的壮志雄心。

但对于江南这片沃土的安危,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随即,高宗果断调集兵力,沿淮河、长江两岸周密部署,以防不测。

金、宋两国,一方紧锣密鼓备战,一方加速防线构筑。

表面上使节来往不断,传递和平之音,实则暗流涌动,双方皆蓄势待发,誓将一战定乾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允文出使金国未几,金国旋即派遣使者至宋,借贺高宗寿辰之机,转达了完颜亮对“淮南之地”的觊觎之心。

此举无疑是对宋高宗的又一次公然挑衅与羞辱。

面对此景,宋高宗通过宰相陈康伯之口,向金使传达了明确的态度:

“今日不复论和与守,径直言之,若战事起,当如何应对?”

此言一出,不仅彰显了南宋的立场与决心,更点燃了完颜亮长久以来渴望的战火。

终于,1161年秋风起时,完颜亮已完成所有战前部署。

他倾全国之力,号称雄师百万,如潮水般汹涌南下,誓要吞噬南宋河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危受命,指挥作战

金军兵分三途,悍然侵袭南宋疆土。

北上巴蜀,意图切断南宋后援;中路直指襄樊,欲断其南北之要冲;

完颜亮亲自统帅精锐,直捣淮西心脏地带,更遣水师南下,直逼南宋政治中枢临安。

淮河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淮东守将刘锜被迫退守扬州。

金军步步紧逼,隔江相望,长江天堑似有被踏足之虞,局势危急万分。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宋高宗初时竟有重蹈覆辙之念,欲效前朝靖康之难时南逃之举。

幸得虞允文等忠臣良将,力陈利害,指出昔日尚有南方广袤土地可避,而今则四顾茫茫,唯有奋起一战方有生机。

经群臣苦劝,宋高宗终弃逃念,决心固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正当朝野上下屏息以待战果之际,前线风云突变,噩耗再度传来。

淮东守将刘锜派遣副将王权,前往淮西重镇寿春驻守。

然而怯懦的王权闻悉金军南下风声,即刻心生畏惧。

他不顾军令,擅自撤离寿春,一路疾驰,直至抵达采石。

消息迅速传至临安,高宗闻讯后惊慌不已。

即刻罢免了王权的职务,并紧急任命李显忠接掌其位。

同时派遣宰相叶义问亲赴江淮前线,督导军务,并特命中书舍人虞允文随行,以资军事辅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月末,叶义问与虞允文一行人抵达京口。

十一月初,完颜亮率领的金军已兵临采石城下。

此时,王权麾下的将士多已撤退至此,人心浮动。

不料叶义问亦显露出畏战情绪,未敢亲临前线,只派虞允文前往采石慰劳将士。

虞允文星夜兼程奔赴前线,面对的是一个主将逃跑后,士气低迷、秩序混乱的军营。

彼时,新任统帅李显忠尚未抵达,而金军却已蓄势待发,准备渡江。

士兵们失去了主帅,迷茫不安,训练荒废,战斗力更是无从谈起。

战局严峻,金军以四十万之众压境,宋军则仅有区区一万八千兵力,实力对比悬殊至极。

虞允文抵达江边时,目睹了宋军将士的消沉之状。

他们或坐或卧于路旁,眼神中满是挫败与无奈,斗志几乎消磨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临安城内,权贵们正急不可耐地安排着家眷与财产的南迁之路。

这一幕幕,更是打击了前线将士的士气。

虞允文是个文人,从来没参与过战争,没上过战场,更不要说是指挥战斗了。

然而在军心涣散之际,虞允文却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

他深知时间紧迫,若是等着李显忠赶来后再整顿军队,就为时已晚了。

于是他迅速集结众将士,慷慨陈词,激励道:

“金兵若跨江而来,我等将何以为避?眼下,长江天堑为我军所控,何不借此绝地反击,求一线生机?朝廷数十载养育之恩,难道不能换来我们一战以报国的决心吗?我此行,乃奉皇命慰勉将士,诸位若立下战功,我必如实上报朝廷,论功行赏,绝不食言。”

此言一出,将士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愿誓死效力,共赴国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虞允文身边的随从担心他卷入激战,都劝他赶紧离开。

而实际上,虞允文此行只是来慰劳将士的,没有督军的义务,也没有坐镇指挥的责任。

战斗无论胜负,他都不必承担责任。

可面对身边人的劝离,他毫不迟疑地拒绝了,毅然选择坚守。

由于主将空缺,虞允文更是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领导职责,承诺在李显忠抵达之前,将亲自率领全军迎敌。

他随即部署行动,有条不紊地整顿步兵与骑兵,构建稳固的防御阵型,并动员当地民众作为辅助力量。

在江防布局上,虞允文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智谋。

他将宋军船只精妙编队,分为五支劲旅:

中央主力镇守江心,两翼船只锚定岸边形成钳制,剩余两队则巧妙隐蔽于港湾深处,作为突袭与增援的奇兵。

南宋水师在虞允文的指挥下,士气高昂,信心倍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时的长江彼岸,完颜亮正面临进退维谷的困境。

他亲自挂帅出征,却未料国内生变,乌禄于金国都城自立,并宣布剥夺了他的皇位。

部将们纷纷进言,劝其暂停对南宋的攻势,先平息内乱。

然而完颜亮还是不肯放弃,决定先攻克南宋,再以胜利之姿返朝,重登帝位。

于他而言,这场战役不仅关乎金国的疆土扩张,更关系到他个人的命运、

因此,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石大捷,力挽狂澜

宋军的部署甫一就绪,金军便迫不及待地发起了渡江攻势。

完颜亮亲自督战,数百艘巨型战船满载金兵,破浪南进,直指对岸。

未几,金兵纷纷登陆,正欲深入之际,虞允文果断下令,派遣部将时俊率领步兵部队迎头痛击。

时俊身先士卒,双刀翻飞,如同猛虎下山,直捣敌阵核心。

在他的带领下,宋军士气如虹,奋勇向前,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金兵未曾料到会遭遇如此猛烈的反扑,阵脚大乱,迅速陷入劣势,不久便溃不成军。

江面之上,虞允文未雨绸缪,指挥水军利用高大的战船构筑起防线,将金军的小型渡船拦截并摧毁。

紧接着,虞允文又下令在战船上放霹雳炮,顿时江面被滚滚浓烟与震耳欲聋的炮声所笼罩。

金军陷入一片混乱与迷茫之中,方向感尽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金军士气低落、溃不成军之际,宋军数千战船乘胜追击,船上军民同仇敌忾,奋勇向前,誓要将侵略者驱逐出境。

恰在此时,一队自光州仓皇撤退的宋军士兵抵达采石。

虞允文迅速组织他们重整旗鼓,分发大量战旗与军鼓,部署他们自山后而出,挥舞旗帜,擂响战鼓,绕行至江边。

此举颇有奇效。

江面上的金军闻听南岸鼓声轰鸣,又见山后旗帜招展,误以为宋军大批援军已至,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惊慌失措地撤退。

金军遭遇突如其来的重创,完颜亮怒不可遏。

他将满腔怒火倾泻于士兵身上,下令将归来的士兵悉数处斩。

此役,宋军斩获颇丰,歼敌逾四千,并俘获若干金军将领与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虞允文深知完颜亮绝不会轻易言败,预料金军必将卷土重来,故而不给敌人丝毫喘息之机。

夜幕低垂,虞允文即刻部署,将战船一分为二,一队逆流而上,一队坚守渡口。

次日拂晓,完颜亮果然不甘失败,再派金军强渡长江。

虞允文迅速调遣两队战船形成夹击之势,将金军的三百余艘战船牢牢困于江心与渡口之间,动弹不得。

随着一声令下,宋军点燃熊熊烈火,将敌船尽数焚毁。

完颜亮见状,再次滥杀无辜士兵,随后率领残部仓皇逃往瓜州,意图另寻渡江之路。

采石矶一役,宋军大获全胜之际,主将李显忠方率部抵达。

虞允文随即向李显忠分析局势:

“此番采石之战,我军虽胜,但敌军败退之余,极有可能转道瓜州,意图从彼处渡江。而京口一带防御尚显薄弱,形势严峻。我意前往探查,以策万全。不知将军能否分拨部分兵力,助我一臂之力?”

李显忠迅速调拨了精锐部队共计一万六千人,交由虞允文统率,火速驰援京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允文一到,即刻部署水军于江边展开实战演练,确保部队随时处于待战状态。

同时,宋军创新性地打造了一批车船,派遣士兵驾驶,在金山周边水域执行巡逻任务.

此举令对岸金兵大为震惊,急忙将情报上报给完颜亮。

金军连遭挫败,士气低落,军中弥漫着畏战情绪,甚至有将士私下密谋逃离。

完颜亮察觉此状后,采取了极端措施,颁布严令:

凡有士兵逃亡者,其直属将领格杀勿论;将领若敢逃亡,则主将必受严惩。

他还宣布次日全军必须强行渡江,任何迟疑不前者,一律处以极刑,企图以此重振军心,强行推进作战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军内部对完颜亮的暴政忍无可忍。

未待其正式下达渡江指令,当夜,以浙西都统制耶律元宜为首的一众将领突袭完颜亮大营,便将其诛杀。

耶律元宜命大军退至三十里之外,同时派遣使者前往京口,意在重启和谈,宋金之间的战火由此暂时熄灭。

采石矶一役,虞允文以区区一万八千宋军,迎战人数远超己方的金军大军。

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力挽狂澜,确保了南宋的安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吕芳,郑凛.虞允文书生退敌[J].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4,(09):20-23.

[2]史宗义.创造军事神话的虞允文[J].兰台内外,2012,(0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