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 中央宣传部 中国科协发布了关于表彰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对2020年以来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北京青少年网络文化发展中心等195个单位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谭先杰等302名个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普部入选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名单,杨勇同志入选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标杆作用、导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科普工作中不断作出新的成绩。

主要事迹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普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重点从加强对生态环境科普工作的统筹管理、做好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的服务支撑、创新科普活动形式、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等方面抓好落实,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一、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生态环境科普工作

在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的指导下,积极落实国家科普政策精神,坚持规划先行,顶层布局,牵头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实施方案》,由生态环境部率先发布,引领行业科普发展。配合科技部、生态环境部做好部属单位的科普统计培训、数据调查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做好技术支撑。积极谋划面向2035年的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中长期体系建设,提出工作目标和服务体系、组织体系、支撑体系等重点内容。

二、发挥科普团队作用,提升传播层次和效果

建立了以院士等知名专家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数百名中青年学者组成的科普专家库,围绕社会热点积极开展专题访谈、讲座、撰写科普读物等,积极开展科学辟谣,坚决传递生态环境正能量。如围绕“海洋微塑料”“夏季空调污染”“减污降碳”,参加央视、湖南卫视等节目策划和采访,围绕“新污染物”“噪声法”“大江大河保护”等主题开展科普报告,近年来参与各类科普活动的专家人数上百人次,传播量达到2000万。三、坚持守正创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一是依托科技活动周、“六五”环境日、全国科普日等重点节日,积极开展科普展览、公益讲堂等活动。如2022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组织开设“双碳”主题展项,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央视进行了长达40余秒的新闻频道;二是依托学会平台打造科普品牌活动,“大学生在行动”科普活动每年组织近万人走进农村、社区、学校、自然保护地等开展科普活动,直接参与人次超过30万人次;三是创新承办“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活动,每年吸引上千科技工作者的参与,发掘生态环境讲解人才,打造生态环境传播宣传铁军,讲述好山、好水、好技术的故事。

四、积极推陈出新,大力丰富科普资源

制定系统的科普资源开发规划,每年围绕生态环境重点工作及热点话题,开发基础图书、漫画图书、视频动画等科普资源并对外传播。目前,已经完成基础图书32册,中小学校本教材3本,科普挂图110张,科普宣传册14本,漫画图书16册,微电影21部,科普影视片57部,2分钟短视频300余集。《环保科普系列图书》入选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和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自来水如何输送到户》等5部动画入选科技部优秀科普微视频,《守护多样之美》等多部宣传册及动画入选生态环境部优秀生态环境宣传产品。

五、回应社会关切,着力提升科普时效性和精准性

紧跟国家热点政策,加强对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技术成果、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的传播,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传播,有效化解社会舆情,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环境问题。围绕“减污降碳”“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COP15”等主题开展系列科普宣传,每年发布微信图文、动画500余条。其中与中国日报社图图是道合作发布的科普图文“假如东北也能种榴莲,那该多可怕啊”在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获得了搜狐、腾讯、新浪等各大网站、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转载,全网阅读量超过千万。针对“新污染物”的10期科普长图被众多网站、微博、微信转载,总阅读量近400万人次。

六、夯实基础设施,强化科普基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完成八批137家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的创建管理工作,实现全国省级层面科普基地全覆盖,动员科普基地在科技活动周、六五环境日、全国科普日等重点节日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同时推荐7家科普基地入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助力基地不断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模式转型升级。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科普部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团队,秉持团结合作的工作原则,自始至终遵规守纪,在过去三年里成绩斐然。面对新时代,将不断探索创新,推动科普事业迈向高质量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