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瑞安市塘下镇104国道凤士桥边的凤山河下游,清淤队的工人们正在开展日常的清淤工作。

然而,就在中午12点左右,他们却在河底的淤泥中,意外发现了疑似汽车残骸的物体。

工人们立即停止作业,并向上级汇报情况。

很快,消息传到了塘下镇负责治水的副主任张肖光那里,张主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人民网等),并掺杂部分个人观点,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随后,公安、消防、打捞队等多部门联合行动,火速赶赴现场。

经过近3个小时的努力,下午3点30分左右,一辆锈迹斑斑的黑色轿车终于被打捞上岸。

众人定睛一看,竟是一辆已经停产多年的老款别克三厢车。

更让人震惊的是,当消防队员打开车门的那一刻,车厢内赫然出现了两副男人支离破碎的白骨惨躯!

究竟是谁?为何会以这种方式,在这里结束自己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阔别已久的"重逢"

随着现场勘查的深入,这起沉尸案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

原来,这辆别克轿车正是2002年12月在当地报警失踪的车辆。

而车内的遗骸,极有可能就是当年一同失踪的两名男子。

时间倒回15年前的2002年12月18日晚,家住瑞安塘下镇的陈某(男,时年20岁)驾驶自己的黑色别克,带着战友戴某(男,时年20岁)一起去温州的瓯海区仙岩街道游玩。

没想到,这一走,竟是天人永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陈某的哥哥陈某某事后回忆,当晚9点多他曾给弟弟打过电话,电话那头传来陈某开车回来的声音。

然而仅仅10分钟后,再拨过去时手机就已关机。

从那之后,陈某和戴某就同车子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

得知儿子失联的消息后,陈家人立即向警方报案。

同时,他们还发动亲朋好友,四处寻找陈某和戴某的下落。

陈某的父亲陈理平回忆说,当时他们一方面怀疑儿子出了车祸掉入河中,另一方面又担心他遭人绑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找到儿子,陈理平甚至租下了一艘船,雇人用吸铁石和竹竿,将瑞安到仙岩沿途的所有河道都搜寻了个遍。

可惜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此后的日子里,陈家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从塘下到宁德,只要有一丝可能,他们都不愿放过。

尽管希望渺茫,但作为父母,他们从未停止对儿子的寻找和思念。

然而,造化弄人,15年后儿子"回来"了,可等待他们的却是车内两具冰冷的遗骨。

事发当夜究竟发生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桥边"蹊跷"的车辙印

2017年5月7日,凤山河边挖出汽车残骸的消息不胫而走。

许多闻讯赶来的群众发现,事发地点凤士桥其实并不偏僻,距离几十米外就是热闹的居民区,而桥的两侧也有半人高的钢筋水泥护栏。

按理说,要想把车开下河,除非护栏被撞断,否则实在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可仔细检查护栏,上面并没有明显撞击的痕迹。

再看打捞上岸的别克车,除了锈迹斑斑,车身倒也完整,并未发现严重的碰撞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难道当年出事时,凤士桥的护栏尚未建成?会不会是司机深夜疲劳驾驶,一时失误才导致车子坠河?

就在众说纷纭之际,一位参与打捞的消防队员无意中透露了一个重要线索:他发现,车辆落水时,其中一扇车门是打开的。

这与之前认为车门是在打捞过程中被撞开的说法明显不符。

由此,关于事发当夜车内人员的遭遇,人们有了新的推测。

有些老村民对15年前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是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啊!凤山河水位涨得老高,路上到处积水,村里好多房子都遭了殃。听说,就在那天晚上,沙渎村一小伙开车送朋友回家,之后就再也没回来。"

村民的描述,让当年失踪案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警方据此分析认为,事发当晚,陈某所驾车辆行经塘下镇凤士村路段时,因连日暴雨路面湿滑,且当时凤士桥尚无防护栏,极可能是深夜能见度差,车辆失控坠入凤山河所致。

而打开着的车门,更让人不寒而栗地联想到,坠河前的最后一刻,陈某和戴某可能是拼命挣扎着要逃生,却终究抵不过汹涌的洪流,葬身鱼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场噩梦般的"搜寻"

2002年12月19日,陈某失联的第二天,陈家人遍寻无果后选择报警。

由于当晚正值雷暴天气,警方虽也怀疑车辆坠河,但苦于线索有限,一时难以确定具体地点。

无奈之下,陈理平只能自掏腰包,雇来当地的渔民开船,沿途用吸铁石和竹竿探测。

然而,连续数日的搜寻,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15年后重提旧事,陈理平仍然心有余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几天简直就像做噩梦一样,大家都争分夺秒地找啊找,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可惜,老天就是不给个痛快。"

对陈家人来说,儿子的失踪是一个永远的伤痛。

陈理平说,小陈是全家的希望,当时刚从部队退伍两周,本想让他好好规划人生,没想到上天和他开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玩笑。

陈妈妈至今仍不愿相信儿子已经遇难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过了多久,我相信他总有一天会回家。说不定他就在外面那个地方,只是一时联系不上呢?"

可如今,随着儿子的"归来",这个美好的愿景也最终破灭了。

在陈理平眼中,儿子永远定格在了20岁,英俊帅气,朝气蓬勃。

"现在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点后悔,也许当初再坚持一下,多找几个地方,结果就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亟待加强的农村公路安全

凤山河沉溺案的背后,也给农村地区的公路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

据村民反映,15年前的塘下镇,不少偏僻路段根本就没有路灯和防护设施,而一到雨天,泥泞湿滑的路面更是险象环生。

尽管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道路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但一些支线公路依然很窄,车辆会车难度大,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对此,有关部门表示,将以此次事件为鉴,进一步排查辖区内的危险路段,完善路灯、标识、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最大限度防范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同时,还将结合实际,开展道路安全宣传,提升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年,岁月漫长,但亲情永恒。

对陈某和戴某的家人而言,儿子终究还是"回来"了,尽管不是他们期待的模样。

也许,该为陈某母亲的一厢情愿而悲,为这个不幸的家庭而叹。

但我更愿相信,冥冥之中,一切都自有安排。

就让逝者在天之灵得以安息,生者从苦痛中解脱,重新拥抱新的生活吧。

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个案例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行车莫疲劳,安全记心头。

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安全文明出行,莫让悲剧重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