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历史上

“走西口”和“闯关东”

记录着国人在迁徙中创造的奇迹

而天津人更应该记住——

近150年前的“赶大营”

它书写了属于天津的

商业传奇 家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6年4月,以天津杨柳青船工安文忠为首的数百名杨柳青人,积极应募,随左宗棠西征军来到新疆。他们挑着货郎担,趸上针头线脑、药品、日常生活用品等,追随西征军大营进入新疆,为军队提供补给,这就是“赶大营”的起源。

收复新疆后,杨柳青的商帮逐渐由行商发展为坐商,形成了规模庞大、财力雄厚的“丝路津商”,创造了“百艺进疆”的伟绩。

日前,天津人艺大型原创话剧《赶大营》在津建组,提出“用赶大营精神讲好赶大营故事”,也再次翻开了这足以令天津人自豪的世纪史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剧《赶大营》建组

“赶大营”的天津民众在一百多年前不畏艰险,跋涉8000余里,配合清军的军事活动,为收复新疆提供了可靠的后勤支援,为收复祖国一片大好河山立下了功勋。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东梁

天津人“赶大营”重新唤醒了早已荒废的丝绸古道,并把丝绸之路的起点延伸到了渤海之滨。天津商品在万里之外找到了广阔的市场,新疆畜产品也大量运到天津,天津快速发展成为华北、东北、西北甚至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产品集散地和贸易口岸。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

01

抓住历史契机的杨柳青人

清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1875年5月3日),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择日西征,消灭阿古柏分裂势力,收复新疆。左宗棠在大力筹措军粮军饷的同时,为解决西征将士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大力号召陕甘商人随军前往。

以杨柳青船工安文忠为首的杨柳青人,抓住了历史的契机,留下了一段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文忠 像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赶大营”历史研究著名专家学者方兆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某个偶然的契机中,首倡者振臂一呼的作用不可低估。

史料记载,当时安文忠在白洋淀的白沟打短工拉纤,于是应征随军。到了西安,安文忠趸了针头线脑、毛巾布袜以及药品等,挑着担子去做军营生意,三年间赚了数百两银子。

此后他又带上七八位年轻同乡和自家兄弟,挑起小担踏上西行之路,紧随其后,又有杨柳青商贩陆续到肃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参加过赶大营的亲历者曾回忆,天津城西三十里的杨柳青镇,“地近通商大埠,做小买卖为生的人甚多,尤其多幻想去外地寻求生财之道。当年这里曾流传一句谚语:十事九不成,只有赶大营。”

在方兆麟看来,是“有胆识、有魄力,有天津人的古道热肠、急公好义,把包括杨柳青的天津,以及北京、河北甚至山东商人团结在一起”,直到其晚年,威望犹在,称之为赶大营首倡者、先驱者当之无愧。

02

八千里路云和月

去新疆路途遥远,川资浩繁。

方兆麟介绍说,最初赶大营的人,带着如针线、毛巾、鞋袜、小孩用品之类的小商品,担着两个小篓,徒步而行,所以当时又称这些人叫“担小篓”的。实际上,他们挑着担子进新疆是随走随卖、随卖随走,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次数越多,获利越丰,进新疆逐渐发家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迪化(乌鲁木齐)旧街景

在研究这段历史时,方兆麟曾见过1922年时一份杨柳青赶大营人写下的路单。当时,从天津杨柳青到新疆迪化(乌鲁木齐),共计153站的站名,要历经“横跨八省市自治区、行走八千多里的路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赶大营》总导演李家森表示:“赶大营”的路单显示,商队从天津杨柳青出发,经静海、沧县、德州、临清、濮阳,越黄河后到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再经过西安、宝鸡到天水、兰州,出嘉峪关,过玉门关,穿哈密,经奇台,最后到达乌鲁木齐……他们跋山涉水,一共走了8171里。

方兆麟在研究中,确认了过去津商赶大营进新疆共三条路线,分别是:走河西走廊、星星峡进新疆的“大路”;以驼队运货为主,走大、小草地的驼道;少数富商乘西比利亚铁路火车往来天津与新疆,俗称“坐俄台”。

津商进新疆后的路线,其实就是丝绸之路定义中的“天山廊道路网”。

03

三千货郎满天山

最初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先后不少会集在乌鲁木齐,创立了各种买卖字号,“大多经营京津杂货、绸缎布匹、茶叶中药材,也有副食、饭店等。”

当地人称天津人“勒克”,即哥们儿的意思,卫嘴子津商将饭店开遍各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居住在新疆塔城的天津老人

北疆有名的大厨于四爷,随军进疆前是石家大院的主厨兼后厨房总管;惠远城的会芳园就是杨柳青人宫德铭开的,以120道菜肴烧烤席扬名;甚至麻花、炸糕、各种点心,以及各种酱货等都是津商带来的手艺,在当地广受欢迎……

还有一些天津文化、习俗也由此传入,那些婚俗、年俗展现出天津文化的独特魅力。

散班梆子艺人们也逐渐形成新的戏班;京剧、时调也随入新疆;花轿缀上锦绣、流苏,配上全堂执事;张墨庄的张记扎彩铺里,风筝和纸人纸马都特别有名气;过去没有贴对联等风俗也满满盛行;杨柳青年画不画娃娃改风景,也大受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柳青年画 伊犁全图

天津人“赶大营”,一代又一代地走向新疆。天津商帮逐渐壮大,他们在新疆发银票、开工厂、收购土畜产品,缔造无数商业传奇,逐渐成为新疆商业的主体。

据统计,津商店铺在新疆全境,前后共有3000多户,规模不等,行业齐全,从业者有3万多人。

04

面条和烙饼 那些天津烙印

“赶大营人进疆的艰难和创业的艰苦,反映了天津商人的可贵精神:背景离乡、艰难跋涉、艰苦创业、扎根边疆,这才有了他们的辉煌。”

无论是研究“赶大营”的专家学者,还是当年“赶大营”的后裔们,至今仍感怀于“赶大营的天津烙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兆麟在新疆考察途中

在多次新疆和甘肃的走访中,方兆麟得知,当年在星星峡还有天津人开的客栈,有人说小村子可能叫“天津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星峡旧影

在“赶大营”的路上,有很多人就地留下谋生。清代的裴景福曾在日记《河海昆仑录》中写道:

“至哈密以西三道岭,余住福生店,店主姓路,天津人……”在当地老人的回忆中,当年哈密以西的三道岭这个地方有一家天津人开的小饭馆,以面条和烙饼出名,店主就是赶大营途中生病留下就地谋生的。

不少赶大营人命丧路途之中,同伴将其掩埋后做上记号,以便日后有人回天津路过时将其遗骸带回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赶大营》剧照

方兆麟说,早期天津赶大营人客死新疆后,是与收复新疆时战死的湘军将士安葬在一起的,墓地建有左公祠,“当年只有天津‘赶大营’人的墓地建有左公祠,这是对他们为收复新疆过程中所做贡献的褒奖。”

后来在奇台县,还专门设有天津义园,津籍人士过世,或埋或厝(指当地人叫“丘”,指将尸体风干,再运回家乡安葬)都在这里。

05

杨柳青话曾是当地“普通话”

迪化(今乌鲁木齐)收复后,城南为首批随军入城的商贩在大十字路辟出“买卖街”,这里也以杨柳青人为最,是当时杨柳青商贩的聚居地。

“天津商帮的崛起,大量商品源源进入新疆,零售商品供应充足,打破了沙俄洋货垄断市场的局面。”天津人带来的还有当时新的文化和生活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20年代末乌鲁木齐小南门附近街景,赶大营津商多聚居在这一带。

1939年,新疆举行的省运动会上,奇台县选拔的运动员中,有5名女运动员是天津籍贯的,她们冲破世俗偏见,穿着短衣短裤参加比赛,引发了轰动。

“赶大营兴起时,天津是北方洋务运动中心,因工业文明的新事物、新理念,也随之传到当时还属于有些闭塞的新疆地区。”方兆麟说。

海货也因为天津人到了新疆。当地人过去没吃过海鲜,津商将干腌海货运来,还带来了水发手艺。

据统计,清末民初仅是新疆的同盛和,都要从天津“八大家”的卞家所经营的北大关隆昌海货店,采购大量各种干海货运到新疆,“每年运送海参、鲍鱼、鱼翅、干贝等干鲜海货逾300驼(每驮280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关隆昌海货店旧影(资料图片)

方兆麟说,在离海最远的新疆,有了著名的烧四扒即烧海参、鱼翅、鲍鱼、鱿鱼等海鲜名菜。

当地津商人家,应时应节要吃饺子、捞面、春饼等,要求子女在家说天津话,这一直影响至今。

一次,方兆麟等一行考察队访问塔城,当地一位老太太听其中一人说天津话,说这不是天津话。但她一听到当时一位来自西青区的同行者说杨柳青话,立马说“这才是真正的天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杨柳青话是当地‘普通话’。

“有数据显示,赶大营人后裔在新疆仍有50余万人。”方兆麟说,当年,津商和越来越多赶大营的各地商人进行的商贸交流,仍以不同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大营客”传承“赶大营”精神

著名摄影师、“赶大营”后裔尔冬强以自己是“赶大营”后人为荣——

“我的曾祖父就是‘赶大营’的一员。在过去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陆地上行走丝绸之路,从上海一直开车到德国汉堡。后来陆上丝绸之路走完了,我又驾着帆船走海上丝绸之路,沿着祖国的海岸线,一直到了印度洋。我的血脉里可能有‘赶大营’开拓探险的精神和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尔冬强

天津外埠津商联合会、新疆天津商会、天津新疆商会会长蔺青把自己称为“新时代的大营客”。在话剧《赶大营》的发布会上,蔺青介绍了目前“赶大营”文化的传承情况——

“我们在新疆开设了‘赶大营’的文化馆,复制了‘赶大营’的八大商家,另外也做了中亚之窗,还有‘一带一路’。在传承挖掘、弘扬‘赶大营’历史这方面,和‘赶大营’后裔以及新的津商一起,在新疆重振津商,并致力于两地的经贸交流。”

话剧《赶大营》主创说——

这个天津独有的故事里,蕴含着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立意,其中有很多需要深入探究的内容。剧组将结合视频影像、舞蹈、音乐、形体和表演,呈现给观众一部波澜壮阔,富有史诗感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现一段动人的天津故事。

——话剧《赶大营》编剧、导演钟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漠是一片神奇之地,我们要在这里开掘出生活中有的,舞台上没有的,接上地气。

——话剧《赶大营》安文忠饰演者吴京安

“赶大营”的历史细节里

写满热血而感人的天津故事

彰显着百年不变的天津精神

它值得我们不断温故知新

自强不息 不断前行!

采写 编辑 / 新报记者 单炜炜 王轶斐

历史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部分图片为纪录片《赶大营》截图

值班编辑 / 徐丹

审校 / 窦怀国

责校 / 张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