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全球不孕不育率持续上升,成为仅次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三大健康问题。从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角度出发,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桑庆、武田宇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李文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成功揭示了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双极化机制,为生殖障碍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解释视角与理论支持。8月23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这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王磊团队在人卵发育的生理与病理机制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据估计,全球有6000至8000万对夫妇面临不孕之苦,有数百万人进行试管婴儿治疗,但临床中时常遇到卵子、授精及胚胎发育异常的情况,然而人们对这些异常背后的原因及机制所知甚少。2016年,王磊/桑庆团队发现人类卵子成熟障碍的第一个致病基因——灵长类特异β-微管蛋白TUBB8,从而明确了此疾病为人类新遗传病。该基因可解释约30%卵母细胞成熟障碍患者,如今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
纺锤体的存在及其正常与否,直接决定了卵子是否能够正常成熟与受精。2022年,团队发现人卵中存在一种独特的微管组织中心,将其命名为huoMTOC,进一步揭示人卵纺锤体的独特之处。这一发现也破解了纺锤体组装的第一个环节,即微管聚合启动——人卵母细胞中的微管如何由原本散布的状态变为聚合状态。
纺锤体微管聚合启动之后,最终双极状纺锤体如何形成?这是纺锤体组装过程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团队围绕第二环节持续突破,其最新研究成果不仅首次描述了人卵双极纺锤体形成的完整过程,还明确了3个关键蛋白质在纺锤体双极化中的作用。
原标题:复旦上医研究团队破解人类卵子“密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