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尔夫球场的用水量有多高?
根据《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2》的数据,一个18洞标准球场每天的平均耗水可以去到2000-2500立方米。
除了冬季要封场三个月,一年有7、8个月都需要浇灌维护,这样耗水量就很可观了。
4000万立方米。
这是《报告2012》对北京所有高尔夫球场年耗水量的估算,全国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也就40立方米多点,这相当于100万北京老百姓一年的生活用水量。
更别提这些年,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一直不足200立方米,按照国际标准,都属于“灾难性水缺乏”状态了。
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额外供养这样高耗水的行业,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难怪前不久,国家刚公布《节约用水条例》,老百姓就叫苦连天了,有位网友说,把全国所有高尔夫球场改为公园,比小老百姓省那一星半点要更实在。
其实从2011年起,国家就出手整治了高尔夫球场野蛮生长,和违规取水的现象,截止目前,全国高尔夫球场总数从原来的689个,减少到449个,其中有三成还在关停整改中。
不过400多个,对于太平洋对岸的灯塔国来说,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据美国国家高尔夫基金会最新的调查显示,全球高尔夫球场数量总共为3.8万个,80%集中在10个国家,其中美国占了4成的量,接着是英国和日本,都超过3000个。
最厉害的是,仅在美国的沙漠地区,就有600座高尔夫球场,相比低廉的地价,比常规球场还要高出一倍的耗水量不值一提。
要知道这些年,西方国家在对中国的环保抹黑上,那是十分卖力的,可一番对比下来,就显得有点双标了。
这还不算什么。
知乎上曾经有个话题非常火热,“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有多浪费资源?”在美国生活过的网友们纷纷现身说法。
比如食物这块。
在老郭的镜头下,美国大型超市后的垃圾桶满是食物,而美国百姓每周采购一次的食物,远远超出消耗量。
“一半吃,一半可能倒掉了,美国家庭每人每天会扔掉1磅食物。”
不止美国,其他西方国家情况大抵相近,比如在深夜的法国大街,拾荒者们总能在垃圾桶里翻出新鲜的三明治和法棍。
在2017年全球部分国家粮食人均浪费情况中,发达国家就占据了前10名。
除了食物资源,欧美在电力、石化和自然资源上的浪费也不遑多让。
虽然总耗电量不及我国,但美国居民用电总量全球第一,是中国的5倍还多,从日常用电情况可以体现出来:
大功率电器哪怕不用也要开着;图书馆、办公楼、各商场,甚至人迹罕至的公厕都是灯火通明;由于不能晾晒衣服,烘干机的使用量和耗电量独步全球。
很多美国家庭不止一辆车,其中大排量的SUV和皮卡最受青睐。
美国只占世界人口的4%,每年却产生了12%的垃圾,据美国环保署统计,美国每年填埋的塑料垃圾量排在世界首位。
在碳排放方面,西方更是玩出了一个新高度。
2023年,一份关于私人飞机年碳排放量的榜单,在美国引起全民关注,囊括美国150多位超级富豪和明星,其中有不少被公认热衷环保,对环保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
比如前甲骨文高层托马斯.西贝尔。
这位硅谷精英在减碳减排,对抗气候变暖方面的态度非常积极,出钱出力,可在榜单里却以4649吨的排放数据高居榜首。
前首富贝索斯虽然只排在第38位,可同时也被曝光他的游艇年碳排放是7000余吨。
虽然亚马逊一直声称使用了40%的可再生能源,可很多网友都不买账,说贝索斯只是刚好把浪费的那部分碳排放给抵消掉了,这还没算亚马逊和石油公司合作,协助提高开采量带来的额外排放。
对顶级富豪们在碳排放上的予取予求,联合国给了实锤,指出1%全球最富有的人群,占了全球16%的碳排放,与全球收入最低66%人口的占比相同。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富豪群体在环保方面的假把式,除了搞毫无意义的环保作秀运动,几乎没什么贡献。
正如某位德国年轻富豪所说的那样:“私人飞机尽情飞,有的是穷人替我省”。
事实上,这也代表了不少西方国家对减碳排的真实态度。
2019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爆发严重山火,由于官方认为山火是大自然自我调整的手段,几乎放任不管,最终导致火灾失控,超过6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毁,还烧出了116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对于火灾酿成的严重后果,澳洲政府毫无歉意,并固执表示不会在减碳排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对这一点,丁仲礼院士早在2009年就下了定论,“西方国家所谓的碳减排,根本就是在‘放空炮’。”
在环保方面,西方明显摆烂了,但这不影响他们高举环保大旗,把碳排压力摊到发展中国家去。
尤其是中国,在2012年以前,就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在舆论上被欧美大国肆意指责。
哪怕后来我国在降碳、减污、扩绿这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依然面临诸多莫须有指责。
什么“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在摧毁沙漠生态,简直是在犯罪”;“中国人的光伏发电,跟减碳排一样,是21世纪最大的骗局”; “治理空气污染,反而可能导致气候变暖”。
特别是有关限制肉蛋奶的言论,十分阴险。
在欧美渗透鼓动下,不少公知、明星开始发力,各种宣传攻势铺天盖地,说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热带雨林就会冒出一股白烟,只有限制肉蛋奶摄入,才是真正的爱护环境。
虽然很多时候,西方的抹黑言论都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细心审视,总能发现千篇一律的套路和痕迹。
但在十年如一日的联合围剿下,不少地方在环保政策的推行上存在一刀切,盲目跟风国外潮流的现象。
在各地方的推行下,针对塑料的某项禁令,画风有点越来越歪了。
例如年轻人的一大痛点,各种奇形怪状的外卖餐具。
为了省钱,很多商家放弃使用可降解塑料吸管,采用更便宜的纸吸管,可架不住纸吸管确实太脆弱,入口即溶的口感十分诡异,甚至让很多人从此戒掉了奶茶。
各便利店提供的破烂风环保垃圾袋,不是这里漏汤汁,就是那里极易破损。
至于外卖餐具袋里的液体汤勺,就更令人吐槽,除了直接扔垃圾桶,别无作用。
对于家长而言,最头大的莫过于来自学校的环保作业。
很多时候,学校给孩子们布置的手工任务,最后都落在他们头上。
本来辛苦了一天,回到家啥事不想干,就想来个葛优躺,刷下手机,结果还要在娃的课外作业上费时费力,十分头疼。
这时,网购热销品就变成各种牛奶空盒、塑料瓶鱼灯,一切为了孩子和学校的KPI考核,充分体现什么叫环保形式主义。
如果以上这些还算小打小闹的话,那有些地方部门的行径就有些过火了。
一个是在垃圾的处理上。
对垃圾进行分类是国策,长久来说有利于减碳排,是一件好事,可在落实上总是有些不尽人意。
当时南方某城市率先实施两项措施,一个是小区楼层要撤掉垃圾桶,在小区统一设立垃圾集中投放点,另一个是垃圾要进行定时定点投放。
楼道撤桶,响应最积极的是各小区物业了,由于快捷省事,慢慢地楼道撤桶成为各大小城市争相效仿的决策。
可在老百姓层面,却是诸多不便,扔垃圾路程远了不说,路上还容易因为垃圾袋破损造成污染。
更糟糕的是,因为各站点对垃圾投放点的清理十分拖延,往往出现垃圾堆满,臭气熏天的情形。
有媒体还曝光了两个现象,一个是被分类好的垃圾,到了某垃圾站被混到一起处理,白瞎功夫,另一个是有些站点为了业绩达标,会把好白菜剁碎来凑。
好好的国策,成为了地方懒政的理由。
另一个则是企业主们最痛恨的一刀切管理。
个别地方很会玩弄权衡术,为了经济指标好看点,对于高污染的税收大企态度很暧昧,甚至是放任不管,任由它们偷排、乱排污水。
可当上级要进行突击抽检时,便临急抱佛脚,直接把部分区域餐饮和企业停掉,期限无上限,什么时候风平浪静了再恢复。
这些算是严重扰民了。
看得出来,一些地方部门走得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路子,很多环保政策单纯就是从数值出发,并不管后面的逻辑性,可以说有点魔怔了。
像有些地方还异想天开,用水泥封住路边大树的根部,说这样就能减轻浮尘,浮尘能不能减轻不好说,反正大树的寿命减轻了不少。
其实宣传不浪费是正确的,确实也要节约用水和用电,可光靠升斗小民努力可不够。
用他们的话说,月薪3000,上下班靠小电驴,冬天取暖基本靠抖,夏天散热全凭手摇扇子,真不知道要反思什么。
只要富豪群体享乐主义心态一天不变,奢侈浪费照旧,什么每月电费过万、水龙头从来不关、坐着私人飞机去领环保奖等等,那对环保的促进只能是原地踏步。
因此少点折腾,少跟风国外潮流,少虚假宣传,多干点实事,从源头去治理环保问题,才是正道。
—— END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