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驻守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平津两市的第29军原属西北军系统,外界普遍认为,统率西北军抗日非冯玉祥莫属。冯玉祥则表现谦虚:“外面谣传我已赴保定,此不过一般人之想象,北方军队复杂,总以蒋介石先生为宜。”8月上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副委员长冯玉祥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辖区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和浙江全省。消息传开,不少人感到意外,中将参议葛云龙嘀咕“这不能不说是南辕北辙的决定”。
抗战时期的冯玉祥
坚决抗日,献计献策
众所周知,冯玉祥的抗日态度一贯坚决,早在局部抗战时期就曾拉起一支“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如今全面抗战开始,京沪区乃重中之重,由副委员长兼任司令长官,其实倒也无可厚非。因此,接到正式任命那一刻,冯玉祥并没有手下幕僚那样觉得“出乎意料”,反而极其兴奋:“我年来奔走抗日工作,今日始听到我民族的怒吼声,何等痛快!”
此时,淞沪战场炮火连天,中央军猛攻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战斗几进几出。冯玉祥诚恳建议:“这一次对日作战,恐非短期间所能结决,即预备一千万后备军,亦不为多,至少应先成立二百万方能足用。各地环境不同,人才因之而异,各有长短,各有需要。例如江苏一带财富之区,人文蔚起,谋略有余,对于征兵,反有所惧。最好北由冀、鲁、豫、皖等省,南由滇、黔、桂、湘等省,迅速招兵,不至误事。”
蒋介石
蒋介石十分客气,从南京打电话给冯玉祥:“前方的将领都太年轻,勇敢有余,经验不足,望大哥多多指教,不要客气。”冯玉祥说:“决不客气,现在我们前方的各将领都是有血性、有良心、勇敢善战的革命青年。他们在前方拼命、流血,我在后头的任务就是作几首歪诗,再一个就是等死罢了。”
第8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发现“敌舰敌机,不时在浦东及杭州湾沿海一带肆意轰炸”,判断日军有可能实施登陆。冯玉祥转报蒋介石,希望能够引起重视:“本区兵力不敷,防线过广,部署容有未周,倘一隅疏防,牵动全局,职虽粉身碎骨,仍难偿贻误之罪。增厚兵力,万分重要,伏恳早日实行,以固边防。”怎奈淞沪正面伤亡惨重,后方生力军以填补前方缺口为主,杭州湾北岸守军始终得不到有效加强,日军后来登陆金山卫,导致淞沪战局急转直下。
第8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
都说西北军善于防守、做工事,冯玉祥结合以往作战经验,因地制宜,提出每师工兵编成一团,其中一营为坑道队,二营为电雷队,“坑道掘成,地雷即时下好,攻则可以破敌之坚固工事,守则可以远出,设下各种埋伏,毁坏敌之坦克车等”。鉴于当时中国兵器工业薄弱,无法大规模制造山、野、榴弹炮,冯玉祥呼吁兵工部门取长补短:“查十五生的以上之重迫击炮,效力甚巨,上海、武汉均有此项管筒,制造甚易。我以前在巩县兵工厂曾经制成二百余门,费时费资,均属无几,敬请饬属速制,以资战守。”
国民政府军队使用的重迫击炮
“抗战不能单靠军队打仗,还要靠人民的支援,希望各界同胞团结一致,为抗战出力!”冯玉祥不仅关心战况,而且较早意识到“对敌抗战,非唤醒民众不可”。他挖空心思草拟《抗日救国问答十条》,用粗浅的大白话教育人民保家卫国。比如:“不抗日可以不可以呢?不可!不抗日就要当亡国奴了,不仅自己当亡国奴,子子孙孙都要当亡国奴的!”
民国时期教育落后,比起深奥的半文半白长篇议论,老百姓显然更容易接受口号式语言。蒋介石回复冯玉祥:“所陈各节甚当,已令饬各有关机关,参酌情形,负责进行办理。”
有职无权,落寞收场
然而无需讳言,因为历史和地缘的关系,冯玉祥与中央军将领素少渊源,指挥调度并不得心应手。警卫副官冯纪法回忆说:“冯先生受领了任务便带着参谋人员赴前线视察,指挥各军作战行动。但是第三战区所属部队多是蒋介石的嫡系,他们唯蒋之命是从,而对冯先生只是客客气气,热情接待,虚应事故,所以冯先生不过是一个空头的‘司令长官’而已。”
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央军
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甫一开始就体会到问题所在,8月24日致电蒋介石,为了有利于淞沪战场的全盘指挥,协调各方,处理好人事关系,“请任顾祝同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统一指挥”。冯玉祥不糊涂,他后来在日记中这样吐槽:“三战区为人家直属部队,我曾作一月无言之司令长官。”
当然,冯玉祥在公开场合并不消极沉沦:“我们只要能抗日,不必军队一定要听我的指挥。我们只要能救国,不必一定自己处很高的地位,此间军队,我都不甚熟悉,若必处处听我指挥,必致败了大事。”
爱国将领冯玉祥
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赴前线视察,几次拜会冯玉祥都未遇到,忍不住问顾祝同:“委员长要我前来慰劳他,并听取他的意见,何故两次不见我?”原来,自从设立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之后,冯玉祥就很识趣,白天住在离上海约一百五十里之宜兴张公洞,除偶尔夜间到战区长官部,白天从未来过。
值得一提的是,冯玉祥的长官部形同虚设,顾祝同的副司令长官部同样只是“传令”性质,顾晚年撰写回忆录丝毫不作回避:“我的副长官部实际上系直接秉承蒋公的指挥。”换句话说,淞沪会战自始至终都在蒋介石的亲自掌控之下。
晚年顾祝同
白崇禧察觉其中微妙,回到南京与军政部长何应钦商量:“我以为西北部队如宋哲元、石友三、石敬亭、孙连仲、刘汝明、冯治安等有爱国之热诚,又是冯一手造成之部队,他们对程潜之指挥不大接受。不如在黄河以北、山东北部、河北等地,开辟一新战区——第六战区,由冯负责,兵力若连同韩复榘部至少有十五万人以上。”
蒋介石完全采纳,但自己不方便出面,便请白崇禧先作试探。没想到冯玉祥爽快答应:“在抗战的时候,只有唯命是听,统帅有什么命令,我都是遵从,为了打仗,到哪里去都可以。”9月11日,军事委员会划出津浦线为第六战区,任命冯玉祥为司令长官。结果事与愿违,西北军旧部都不欢迎老领导莅临,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第六战区撤销,冯玉祥只好回到南京继续担任“位高权轻”的副委员长。
白崇禧
纵观“八一三”淞沪会战,冯玉祥初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时,意气风发,决心贡献一切,旋即发现“水土不服”,最终不得不落寞收场。但不管怎么说,他针对军队作战和民众动员方面提供了不少正确的看法,这对于后人研究、总结抗日战争的成败得失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冯玉祥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冯玉祥全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陶惠英著:《蒋介石冯玉祥交往实录:蒋冯书简新编》,三联出版社(上海)2013年版。
4、《冯玉祥自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
5、全国政协文史委编:《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6、《白崇禧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