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望与展望——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闭幕论坛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正式落下帷幕。截至发稿,大展参观人次达248034人次,公教和志愿者讲解130场。

每5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中国美术界最权威、规模最大的顶级展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举办,有着特别的意义。

8月23日,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海展区闭幕前夕,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闭幕论坛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0米层多功能厅举办。论坛现场,曾成钢、尚辉、张晓凌、邱瑞敏、李超、汪涤、林明杰等知名艺术家、美术评论家、学者汇聚一堂,以“回望与展望”为主题展开对话,共同回望中国油画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探讨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中国油画取得的长足发展和面临的时代挑战,对标《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计划》,就如何更好发挥上海中国油画发源地的作用,继续推动中国油画艺术向前探索与发展贡献集体智慧。

论坛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坛现场

创作与时代共振,艺术叙事更厚重

上海是中国油画的发源地,上海油画百余年的发展变迁是中国油画发展历程的缩影。此次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阔别25年再度回归上海,为上海油画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起点上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油画学会荣誉理事邱瑞敏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感想。80岁的他亲身经历了上海油画发展的历程,可以说“与时代共振”。在他看来,正是由于上海市政府在1965年把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油画系、雕塑系、雕塑研究所三个单位合并成立了油画雕塑创作系,上海油画界才得以培养出大量人才,创作出好作品,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优秀创作是我们上海油画雕塑院的生命线。”邱瑞敏认为,当年的论断仍然适用于当下,也很欣慰在每一届的全国美展上都看到新的人才出现。正如他当年在全国油画展上看到留洋归来的优秀艺术家,他希望如今的青年艺术家能够在全国美展上获得灵感、互相学习、刻苦创作,并积极与国际油画界交流。

与前辈邱瑞敏对油画人才的关切相同,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尚辉肯定了此次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对上海地区油画人才的动员。在上海美协以及各艺术院校单位的协同发动下,除了青年艺术家,许多功成名就的成熟艺术家也递交了作品,全方位的艺术参与体现出上海前沿的艺术发展面貌。与此同时,他也对上海油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认为目前许多油画创作都存在“高度不足”的问题,倾向于注重“小味道”和“小情绪”,放大了艺术语言的灵巧而忽视了主题的深刻性。尚辉建议艺术家们回望曾经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等艺术大家的作品,正因其在作品中体现了精神的高度,实现了油画作为西方艺术与中国文化积淀的深刻结合,他们的作品才在文化艺术界留下标志性的一笔。“进行精神的修炼,提高自己的精神品格,这是一个艺术家永远都不能忘掉的事。”尚辉希望未来的艺术家与学者们都能更关注作品中个人经历与社会的共振,超越在表层语言和视觉形式上的追求,让艺术的叙事更宏大、更厚重。

论坛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坛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认同尚辉在创作主题上对中国油画界提出的建议,他也认为当代的艺术家一定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张晓凌指出,“艺术家相当于一个智库,你通过你的图像,通过你的作品来提出问题,是一个非常善意的行为。”只有秉承对社会的责任心与良心,才会有震撼性的作品被创作出来。在主题丰富的基础上,张晓凌更期待全国美展在未来不仅可以囊括更多体制内外的青年、老年艺术家,还要超越统一的全国海选模式,用更多样的方法筛选参展作品。

论坛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坛现场

挖掘上海艺术富矿,成为中国与世界的窗口

全国美展举办期间,上海展区组委会联合相关美术机构,同步推出“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2024上海油画作品展”等“上海油画月”联动项目,从不同维度呈现上海油画的创作生态和发展面貌。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汪涤,刚刚完成在刘海粟美术馆“从上海出发——百年中国油画掠影”展览的策展。这一展览是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延伸,集合了中华艺术宫、上海市美术协会、刘海粟美术馆与上海油雕院四大美术机构的藏品,旨在通过上海的视角呈现出中国油画的发展历史。在策展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上海丰厚的文脉,中国油画的发源、转型、传播、创新,每一步都离不开中西文化交融的场域——上海,这也决定了上海为何在过去与未来,都对中国油画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深耕上海近现代美术研究30余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副主任李超对上海未来的艺术发展很有信心。经历了长期对原始资料的考察与研究,他不禁感叹:“上海是一座富矿!”李超认为,上海的百年油画历程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带有强烈的民族创造力,是中国和世界对话、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但他也指出:“我们现在所有的历史的聚焦、展览的聚焦,基本集中在看见的40%上,还有看不见的60%。”他相信,真正帮助中国实现国际对话能力的反而是表层之下“看不见的60%”,是国家、艺术界、各位有志之人细水长流的努力付出。因此,他立志做“实干家”,会带好自己的学术团队去继续发掘埋藏着的富矿,致力服务于艺术界的各种需要。

上海市美术协会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对上海在艺术上的国际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同汪涤、李超一样,曾成钢为上海天然的文化与地缘优势感到自豪,也相信这种资源上的优势能够帮助上海在艺术上“更海派”。“过去的三十年间,我们总是仰着头看欧洲,但是今天我们共同发展到这个份上,大家可以平视,这让我觉得非常兴奋。”他决心一定要做好上海的艺术教育,也相信上海拥有足够的力量,能够作为中国与世界的窗口,带领艺术走出去、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