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尾声总是因为炎热变的冗长。每个季节的脚步在到来时总是很轻,离开时更重,就像这个夏天,处暑时分,还在想方设法让你记住这份炎热。初秋的风并不凉爽,晃动的树梢,吹起的裙角像是被热气掀起,让闷热更添具象。何处觅清凉,生活在平原地区的我们,除了室内的空调,只能取一瓢“井拔凉”,捕获一丝凉意了吧。

寿县人用井,要追溯至战国时期,古寿春人就有陶圈井,在1958年以前,城区尚有砖井179眼,分别来自不同的朝代。如今他们身在何处不得而知。如今只要在城中,遇到井,我总想伸头看看。看有的在井底的水中倒映出自己的影子,也有的早已经沦为枯井。水是生命之源,打井汲泉,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途径之一,在古城寿县没有通上自来水前,井是人们日常用水的重要来源,人们在井边洗涮,取水。井流滋养了生命,与楚都悠远的文化历史一样,流淌不息。今天聊一聊我知道的这几口井,你们都知道在哪里吗?

最有名:三眼井

三眼井位于寿县南过驿巷,透过三个井眼看见一方井水,倒映出井眼和参观人的身影,青石制作的井沿,被打磨的光滑,是刻在三眼井上的岁月,起码三四百年前,三眼井就开始供城中人使用。南过驿巷的驿顾名思义为驿站,是明代起供送达书信的军士邮差歇脚处,自然少不了用水。三眼井大概从那时起就有了。作为重点文物,目前三眼井正在修复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神秘:清真寺井

寿县回族人口众多,位于聚居地清真寺巷的清真大寺中,有两口井。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对水赋予无限宏恩,《古兰经》中说,主以水造万物。清真寺作为回族的重要场所,自然少不了水,也自然有井。这座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清真寺,大殿门口有一口古井,回族生活用水讲究,非常注意水资源的保护,据说,以前井上访还有一座阿拉伯风格的井罩。应该也是为了确保用水的洁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寺内二道门处也有一处井,如今不知是何原因已经枯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实用:袁家井

寿县城中的水基本上都是咸水,只能用,不能入口。旧时寿县有水铺、茶馆,大多从城外河中取水。但位于钱李巷的袁家井,却是这些水井中的“清流”。和日常见到的井不同,袁家井的井口是方形,井边的青石的常年湿润显示着这口井的利用率之高,老人们总说寿县是“盐碱地”井水都咸,不能饮用,但袁家井的井水水质清冽,炎炎夏日,周围的居民一早打点井水浸凉面,冰西瓜,也给自己的心情带来一丝凉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低调:柏家巷井

这口井的名字和年代我似乎都无从考证,但作为在附近长大的寿县人,从我有记忆起,这口井就一直在那里,圆圆的井圈,井身还有海浪一样的花纹,很是精致。周围的房子,路经历过改造、搬迁,但是这口井仍然安静的坐落在那里。很久不经过,我还曾挂念过井是否还在使用,直到最近看见附近的房子需要出售,销售都不忘从这口井中打一口水来充实视频的内容,蓦然有些原来他还在那里的心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时寿州的“三多”之一就是井多,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井早已经消失,也失去了作用。留存下来的井,很多并不知道从何时被挖凿,只有井沿上深深的勒痕,是每一口井的军功章,是他们自开挖以来为人类服务的证明,长长的井绳放入井圈中,晃荡几下取出一桶井水,这样的场景,寿县的古井们不知经历了多久,世事变迁,井可能不明白为何打水的人越来越少,但打水的人知道,井水永远冬暖夏凉。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