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在Jackson Hole年会上发表讲话称当前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和通胀数据已经令美联储所面临的风险平衡发生了变化,明确传递出即将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的信号,但仍不愿提供降息幅度的定量指引,并仍为调整政策立场留有退路。当地时间8月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出席2024年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会并发表题为“重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传导的讲话,称当前美国“通胀率已经大幅下降”、“劳动力市场不再过热”的状况令美联储“双重使命所面临的风险平衡也发生了变化”,两年多时间以来首度公开宣称“调整政策的时刻已经到来(the time has come for policy to adjust)”,传递出较7月FOMC会议声明更明确的降息信号,预示着美联储9月会议开始本轮降息周期基本成为定局。但由于疫情以来美联储改为基于近期数据而非对未来预测的滞后性决策框架,鲍威尔在讲话中仍强调“降息的时机和速度将取决于未来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的平衡”,意味着一旦未来数月失业率和通胀出现反复,美联储很可能采取较为保守的初期降息幅度,这也是任内曾连续出现过度加息和过度宽松的鲍威尔留给自己的双向退路。讲话结束后市场对年内降息100BP的预期再度升温并拖累美元大幅下挫,过于一致且短短一个月内变化过大的市场预期重现令我们陷入思考:市场是否太过一厢情愿?
来源:http://www.foldingbikes.cn
(http://www.gff7.cn)
来源:http://www.cn9966.cn
(http://www.junshi007.cn)
来源:http://www.inpage.cn
(http://www.lvlr.cn)
来源:http://www.infolist.com.cn
(http://www.xbbqq.cn)
来源:http://www.chunfengqj.com.cn
(http://www.ymsv.cn)
来源:http://www.wzysgg.cn
(http://www.5g68.com)
来源:http://www.bxbczs.cn
(http://www.xayinhe.cn)
来源:http://www.yxjytd.cn
(http://www.jzyzcs.cn)
来源:http://www.3dartist.cn
(http://www.jeremyscott.com.cn)
来源:http://www.rbfa.cn
(http://www.gzdczk.cn)
鲍威尔认为当前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降温来自于需求的逐步缓和,“劳动力市场似乎已经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成为通胀压力的来源”,但对于短期因素的过度援引显示这一判断并非铁板钉钉。鲍威尔在讲话中分析认为,供给能力恢复和能源价格的逐步回落是通胀回归的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美国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并非大规模裁员,而是“劳动力的供应增加以及招聘速度的减缓”,随着劳动力需求的放缓职位空缺也已经从“相对于失业的历史性高水平正常化”,因此“劳动力市场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成为通胀压力的来源”,美联储也“不再寻求或欢迎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冷却”。上述所提及的因素中,除职位空缺数的正常化属于仍待观察的指标以外,劳动力供给增加、能源价格回落均为难以持续的暂时性因素。在讲话中,鲍威尔似乎有意淡化对美国居民旺盛消费需求的讨论,全文较大篇幅在为2021年之前本轮通胀飙升初期其所采取的过度宽松的立场进行辩解,提出大流行之后一度出现的商品需求迅速增加、供应链紧张、劳动力市场紧张、商品价格急剧上涨是全球现象,而美国政府已经通过各项政策引导通胀逐步回归到目标水平。
但恰恰正是美国较其他经济体更为强劲的消费需求,可能会令下一任美国政府强化扩张性财政和保护主义贸易和产业政策走向,以试图将旺盛的需求转化为本土新增就业和产出,这意味着未来较长时期内,劳动力市场重新转为紧张的概率仍然不低,美国的薪资通胀长期中枢可能已经大幅抬升。正如鲍威尔所提及的,美国政府的财政刺激、疫情造成的消费支出方式变化以及超额储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美国商品消费激增并延续至今。即便美联储已经采取了相当严厉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目前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仍然处于较强劲的区间,并很有可能会令下一任美国政府以更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更加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试图将旺盛的内需转化为其本土活跃的生产活动和就业形势。美联储长期以来回避谈及这些超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之外的其他政策话题,但在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大变局之下,美国政府历史罕见的广义经济政策组合可能正在令美国薪资和通胀长期中枢趋于抬升,而于此同时10Y美债收益率却低于4.0%,QE之后美国利率曲线从短到长传导效率的损失令美联储当前政策利率的真实限制性程度遭到大幅削弱,最终可能令美联储本轮降息的终点远高于历次降息周期。从深层次意义上来看,几个月之后回顾今天的市场预期,是否会像现在回看2023年底的那一轮宽松预期一样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