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人们期盼的八月十五即将来临。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中秋节。因为古时把七、八、九月定为四季的第三个季节(秋季),八月十五为秋季的中间时节,所以把这一天叫中秋节。也叫“仲秋节”。有关中秋节的记录历史史书多有记载。北宋时期,正式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逢佳节倍思亲。文人咏月,美人奔月,百姓望月,歌星唱月。中秋佳节,圆月当空,令人浮想联翩,那些“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后羿射日”“玉兔捣月”等,都是妇孺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一诗有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谁与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关于月亮、八月十五种种引人入胜的佳境。毛主席在《蝶恋花》一词中曾写道:“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写游仙、写天宫、万里长空、月宫桂酒、吴刚待宴、嫦娥舒袖。这些故事一般都是家人们坐在院里赏月时,大人们给小孩讲述民间有趣的传说。

“八月十五月儿圆,家家户户盼团圆。”祭月、赏月、玩月、望月、讲月是人们在中秋节晚上的一种隆重庆典活动。“八月十五月正圆,思念亲人像过年。”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人们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宋代苏轼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全国各地民风习俗各不相同,过节方式也存各异,但表达的思想意义都是一致。

关中地区在中秋节前,家家户户蒸各种饼子、包子相互赠送,祝亲朋好友在节日里团圆,和睦相处。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带上儿女回娘家送节,吃团圆饭,圆圆的圆饼卷菜,围桌欢聚一堂,享受已久娘家的亲情。女儿临走时,父母为女儿装好各种包子和水果,以期待下次相聚团圆。中秋节晚上,全家欢聚在庭院,放好桌凳,摆好茶点,燃蜡点香祭月,敬洒酒水,以示上天赐福,消灾避祸。祭月后,一家人拿起桌上的月饼和水果,边吃边聊。月饼各式各样,京式、广式、苏式、滇式以及地方本土做的特色传统月饼。它的味道有甜、咸,内馅有荤、素等;南方喜咸和荤,北方喜甜和素;喜好不同。月亮好似天上的月饼,月饼好似人们手中的月亮。游子思乡、家人期盼、朋友小酌、恋人约会、同事联络等,这有形的是礼品,无形的是心意,月饼都可作为感情的载体。水果那就多样化,西瓜、石榴、苹果、猕猴桃、柿饼等等,都是一家人爱吃的,应有尽有。

一家人在这天晚上,畅想未来,共享这短暂的天伦之乐。谈论着国家的富民政策,规划着心中美好宏伟蓝图。皎洁的月儿也随着人们的畅想也露出那圆圆的笑脸。

远在异乡的游子短信、微信传递祝福,月饼寄托思乡之情。以团圆、博爱、和谐、奉献、梦想为情感灵魂,遥祝家人和亲朋好友。这一民间习俗,浪漫而美妙,成为各地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