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电影的至高境界,即是雅俗共赏的艺文娱乐,固然它不比新闻那样日新月异地诉说故事,但经典隽永的作品,在时光的沉淀、创作下的蜕变,总会产出始料未及的成果:是对一股乱象的体悟,也是对人性现实的最好注解。
而2001年的波士尼亚电影《无主之地》正是如此,荣获7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头衔,仅用九十八分钟,透过小人物的无奈挣扎,便把战争的荒诞无常,阐述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剧情相当简单,直线性事件贯穿全片,没有多余旁支,各形各色的象征角色元素充斥在一马平川的战场上,意义十分鲜明。
虽以战争为背景,然而本片的基调富有趣味,故事因衝突而起,终于虎头蛇尾,无比的荒谬,却也无比的现实。
故事设定在波士尼亚战争期间,三年战役下的一小段插曲……
大雾之中,一小群寻找方向的波士尼亚部队受到敌军机枪扫射,近乎全军覆没,只剩下一名身负枪伤的幸存者Ciki。
塞尔维亚方面,为了斩草除根,在众伙不情愿情况下,一个老兵带上新兵Nino去清理战场,到了壕沟时,老兵在一具尸体下安装地雷作为陷阱,随即遭Ciki击毙,独留Nino作为人质。
气氛剑拔奴张,两边军队也因为Ciki和Nino所处位置模糊尴尬,迟迟不敢轻取妄动;Ciki和Nino彼此互不相让,恶言相向,正当双方争论不休,压著地雷的士兵却意外醒来,使得情况更加棘手。
事态愈来愈复杂,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军官及追求真相的记者们,搅入了这场事端,大家都想出手相救,但结局则远比想像得还荒诞......
东欧地区自古便有“欧洲火药库”的标签,多元种族的组成,其复杂的人种分布结构,自然生成不少纷争,又因地理条件,成为历史列强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也使得该地与战火烟硝脱离不了关系。
“南斯拉夫内战”有大大小小战役不胜枚举,这次着重在“波士尼亚战争”上:
塞尔维亚族群长年就生活在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而该地区又曾为奥图曼帝国的版图,因此穆斯林(波士尼亚人)和基督徒(塞尔维亚人)共同生活在波赫多时,原先还算是太平,而随着南斯拉夫的衰弱,族群之间的歧见即应运而生。
1992年,波赫举行了一场独立公投,塞尔维亚族群抵制之下,最终结果是波士尼亚人的独立诉求得到压倒性胜利,引燃导火线,一场无法避免的内战拉开帷幕。
影片中没有惨绝人寰的画面、悲天悯人的特写,却把战争中人心的冷酷悲哀,描绘得极其深刻,亦有股道不尽的无可奈何:衝突明明仅能靠人而迎刃而解,但局面反而是推雪球般越来越繁复难言。
说是电影,也宛若国际政治的纪实。事不关己事又关己的矛盾状态,是出于被迫的正义,还是有利可图的赌徒心态呢?
当然,国际纠纷不如协调邻居间的纷扰那般容易,而这些一错再错当中自然有值得借镜之处,先思考这个问题:既然能坐下来好好谈的问题,何必动刀动枪?介入他人纠葛之前,必须去深思前因后果,且带着欲加根治的决心,否则任何行动,不过是弄巧成拙、无益于任何一方的搅和。
《无主之地 》2001
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
编剧:丹尼斯·塔诺维奇
主演:布兰科·德约里奇
豆瓣8.6IMDb7.9
▼处处有惊喜▼
今日汁源,点击领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