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不看:
小米公布2024年第二季度业绩,收入889亿元,同比增长32%,经调整净利润61.75亿元,同比增长20%,毛利率20.7%,整体好于预期。
市场最为关心小米造车的业绩。相较于早期新势力御三家—蔚小理面临毛利率持续为负的情况,小米第一个季度就创造15.4%的毛利率,归功于其营销策略,实现开局就上量。
实际上,小米造车伊始就不在乎亏钱,财报显示,小米单车ASP 23万,单车亏损6万。考虑到汽车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未来小米汽车要实现盈利,至少要迈过15万辆的门槛。
仍处于投入期的小米汽车,依靠手机业务输血。本季度小米手机以价换量,实现全球份额的提升,特别是在增长较快的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依靠低价机以及更大的促销力度抢占市场,但与此同时造成ASP和毛利的下降。

小米公布财报

小米公布2024年第二季度业绩,收入889亿元,同比增长32%,经调整净利润61.75亿元,同比增长20%,毛利率20.7%,较去年同期的21%和今年一季度的22.3%略有下降。

财报公布后的第二天,小米上涨9%,反映了市场对这份超预期财报的认可。

一方面是传统手机业务稳健增长,另一方面则是新增的汽车业务毛利超预期,实现了双轮驱动。

小米造车成绩如何?

这是小米在今年3月正式发布首款电动汽车SU7后,首次将业务划分为

1)手机* AIoT

2)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

其中,首次披露了市场最为关心的是小米造车业绩,那么小米造车如何呢?

从营收看,电动车收入62亿元,占总收入的7%,单车ASP约22.9万,毛利率15.4%,远高于市场预期的5%。

市场最为关心的就是毛利率,回看早期的新势力御三家—蔚小理,都曾面临毛利率持续为负的情况。

这是因为体量小,销量没法形成规模效应,导致毛利率为负。

对于造车企业而言,简单来看,利润=毛利-研发费用-固定投资-销售等费用

毛利率为负才是真的亏钱,研发、产能投资还可以停一停,但是生产不能停。

而毛利为负意味着多卖一辆就亏一辆,但是不卖,又意味着企业倒闭。事实上,回顾2018-2020年新能源的大牛市,核心其实就是毛利率转正的过程。

毛利转正,意味着企业卖车才能赚钱,才能支撑后续的研发等扩张,形成正常的经营循环,不需要外部输血。

图:造车新势力毛利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米汽车的成绩单很大一部分就归功于高起点。

与其他企业经历早年市场培育不同,SU7发布的营销就非常成功,用足了流量,直接开局就上量。

二季度SU7系列交付新车27,307辆,预计11月将提前完成累计交付新车10万辆的目标,冲刺全年交付12万辆的新目标。

SU7上市后第三个月就实现交付破万,超越了小鹏和哪吒的单月交付量,而此前新势力从开始交付到首次破万至少花了三年时间,以蔚来为例,从2018年开始交付ES8,直到2021年9月才首次实现交付破万。

图:今年以来造车新势力单月交付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米汽车未来盈利的时间表可能也会比预期来得更快。

发布SU7定价时恰逢车企“价格战”,雷军表示,

SU7的定价既要让消费者觉得有诚意,同时其中的亏损也要能够扛得起,最终决定比特斯拉Model 3 便宜3万,Model 3 的盈亏点是22.3万。

按照对标Model 3让利3万,以及小米工厂15万的年产能估算,小米当初是做好了一年至少亏上45亿的准备。

就第一个完整季度的毛利率来看,15.4%已经超过了不少新势力。基于已披露的最新数据,小米的毛利率仅次于理想的20.6%和特斯拉的17.7%,高于小鹏(14%)、极氪(15%)和蔚来(5%)。

包括研发、销售推广及行政开支在内的经营开支29亿元,经调整后净亏损18亿元,也就是说小米汽车单车亏损超6万元。

小米总裁卢伟冰在业绩会上回应了小米汽车SU7亏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小米汽车的规模较小,而汽车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其二是小米第一辆车就是纯电,其投入成本本身就比较高,消化这部分成本还需要一定时间。

一辆单车ASP 23万的车,单车亏损6万。

很显然小米,在营造一种氛围,尽可能强调自己造车亏损,恨不得把各种费用都算上,尽可能拉高亏损。

对于顾客而言,小米亏得越多,自己买车羊毛“薅”得越多,小米充分利用了用户的心理。

小米的营销,实在是高!

小米何时能真正盈利?

就规模效应,根据瑞银此前的测算,燃油车时代车企的盈亏平衡点在200万辆,主要由于最关键的两项技术发动机和变速箱,通常需要平均2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而电动车不需要这笔支出,进入门槛大大降低,加上成本摊销,电动车的销量盈亏平衡点降至10-20万辆区间。

2023年成功“上岸”,首次实现年度盈利的理想,全年销量37.6万辆,正式迈过了20万关口,不过考虑到理想卖得是增程,赚钱比起其他纯卖电车的车企还稍许容易些。

2023年小鹏、零跑、极氪、哪吒的全年销量仍未超过15万辆,蔚来刚刚突破16万,但蔚来又受制于换电的高投入。

图:2023年新势力销量(左图)VS全年净利润(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新势力车企基本已经熬过了上量的难关,初步形成规模化的能力,但距离盈亏平衡还任重而道远,而小米至少已经迈过了毛利这道坎。

小米靠的是什么?

诚然,现在小米汽车还处于投入期,但不同于其他车企,小米造车还有手机业务输血。

而手机业务的增长,也让投资者安心,造车业务的烧钱能力。

手机业务:以价换量

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营收465亿元,同比增长27.1%,占其总营收的52.3%。

根据Canalys数据,今年二季度小米以14.6%的市占率,排名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三,仅次于三星(18%)和苹果(16%)。并且小米27%的年增长率是前五大厂商中最快的,较全球出货量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

小米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vivo的全球市场份额为9%,位居第四,海外主要竞争对手传音二季度排名第五。

图:全球智能手机前五大厂商市场份额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市场看,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下,小米在依靠旗舰机以及加大促销,出货量同比增长17%,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重回前五。

小米全球份额的提升主要来自于拉美(+2.1%)、东南亚(+3.1%)、中东(+4.1%)和非洲市场(+3.1%)。

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整体消费遭遇阻力,另一方面拉美、中东和亚太等新兴市场的通胀缓解刺激了中低价格段手机出货量的增长,小米、传音等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快了产品的升级以及海外扩张的步伐。拉美和中东20%的增长率是全球市场中增长最快的。

其中小米首次成为拉美第二大智能手机供应商,出货量同比增长35%至620万台,为小米在拉美迄今为止最高的季度销量,18.6%的市场份额仅次于三星(30%)。小米主要抢占了摩托罗拉的份额,后者二季度出货量下降1%,市场份额下降4个百分点。

图:主要厂商在拉美市场的份额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