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无情地重复着自己,就连文物遗产这颗璀璨的明珠,也难免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损毁与销毁。

5月2日,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的大礼堂突发火灾,这座见证了河南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文物古迹部分屋顶坍塌损毁,让无数人心痛惋惜。但更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这场灾难实际上早有征兆,一篇2022年的研究生论文就曾为此敲响了警钟!

燃烧的历史文化瑰宝,浓烟滚滚中的遗憾

那天午夜时分,火光点点在鸦雀无声的明伦校园中燃起,熊熊大火很快吞没了这座百年建筑的部分屋顶。耗费数小时的扑救后,狼藉一片的大礼堂静静伫立在漆黑中,屋顶的一部分彻底坍塌,曾经巍峨挺拔的身姿顷刻间残破不堪。

大礼堂作为河南大学最早期的建筑之一,素有"华北第一堂"的美誉,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当年可谓是崭新的尝试。这个见证了河南高等教育百年发展的历史文化瑰宝,就这样在火焰的吞噬下摇摇欲坠。满怀惋惜的不仅是校园师生,更有无数热爱文物保护的群众。

两年前论文早就点明了隐患:建筑陈旧,消防设施不完善

追根溯源,我们发现这场悲剧其实早有端倪。2022年,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一位研究生在论文中就曾对校园内的一些文物建筑存在的消防隐患予以了详细分析和预警。

那份名为《教育建筑遗产的消防与可持续保护利用研究》的论文直指,大礼堂因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和百年历史,存在诸多火灾安全隐患。

建筑本身陈旧,材料耐火极限较低;其次是疏散条件较差,出口较少且朝向单一,木质楼梯也已磨损严重;再者就是消防设施不完善,仅适用于普通场景,更缺乏针对电气火灾的专门装置。

论文的撰写者蒙慧玲老师是河南省消防协会的专业委员,她调研发现,早在当时大礼堂的一些消防设备如灭火器、室内消防栓等就已达到了报废年限。大礼堂内部装潢、电线布置也存在不少隐患,舞台上的布幕、地毯等都是可燃物,一旦发生火情恐怕很难控制住火势蔓延。

这份详尽分析毫无疑问就是对此次火灾的一声准确的预警。可惜的是,尽管校方也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但依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古建筑自身存在的缺陷和消防能力的不足。两年过去了,隐患不仅未除,反而在持续积累中酝酿成了这场惨剧。

古建修缮理应慎之又慎,消防意识需从一而终

面对这般遗憾,我们不禁要追问: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理应格外小心谨慎,但为何会酿成这等大祸?其中是否存在着管理和监管上的疏漏?

毫无疑问,对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建筑瑰宝,保护工作绝不应流于形式主义。蒙老师当年的论文中就曾建议,大礼堂作为河南大学的核心文物,任何维修和翻新都应在有关机构的严格批准和监管下进行,由专业团队精心操刵。否则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我们也要反思校园内部的应急处置和防患机制是否真的健全到位。要牢牢树立消防安全意识,从源头入手,对所有可能发生火情的区域严加防范。更要加强应急演练,完善校园消防队伍,形成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杜绝此类惨剧再度发生。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愿大家从这起火灾中汲取教训,对历史文化遗产予以足够的珍惜与呵护。谨防对待文物不够谨慎,让历史在我们手中一点点消逝。同时也要树立全民消防意识,让安全重于泰山,时时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火墙。只有这样,古建修缮、消防保护、文物传承,才能行之有序,世代相传。

这场骇人听闻的火灾恰恰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对待文物保护的态度还远远不够谨慎,消防意识更是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扪心自问,反省教训,加强管理,我们才能避免悲剧重演,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永续延绵。让我们以崇敬和虔诚的心,守护好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吧!

已开启全网维权,搬运抄袭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