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为艰难的一段时期,更是中华民族在这块华夏大地上所遭遇到的,最为危机的时刻。
彼时的中国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被外来民族剥削的几乎是一无所有,在精神层面上更是面临着极度的空乏和虚无,民族精神等皆被外来民族带来的即将亡国灭种的威胁的恐惧所覆盖。如果不是民族战士们舍生取义,不怕牺牲和困难,那么就没有现在新中国的美好生活,也没有现在的我们。
可以说,愿意在那个时代上战场的,无一不是胸怀壮志和民族情怀的英雄好汉,他们前赴后继,面对着九死一生的战场,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军人,亦或是义兵们,不分职业上下,他们每个人都是置生死于度外,竭尽所能和日本帝国主义殊死对抗。
然而有这么一位将军,在这种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生死时刻,他所做的并不是和其他人一样抵抗到最后,战死沙场,反而是临阵脱逃,甚至藏身在青楼这种腌臜之地,以至于让国民党上层都不忍直视到派遣特务去将这人给处决,清理门户,更有后者借着这一段轶事来公开调侃。
这一切又到底是有着怎么样的故事,而这故事的背后又是否有着其他的隐情呢?
一:“飞将军”的传奇人生过往
这位逃跑的将军名字叫做孙元良,祖籍浙江绍兴,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华 阳县。在军队的归属上属于是原国民党军十六兵团,职位是中将司令,以及是被国民党中央所钦定的代行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可以说算是身兼要职。
年少的他有着丰富的物质条件去接触外界,尤其是新思想和新道德等都是耳濡目染。接触到了新的道路的他,自然也有着远大的志向,十八岁的他不再甘愿在成都这一小块弹丸之地苟且偷生,碌碌无为,于是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故乡来到南京继续升学。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丰富的文化底蕴让他更进一步的接受到了西方的民主、自由观念,也明白了中国之所以在这段年月中所积贫积弱,不堪一击,是因为其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因此,他树立了“民主、自由、救中国”的生平志向,成为一个理想活跃、喜欢交际的进步青年。
此时,正逢国共第一次合作,其共同创造的结晶——黄埔军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学生,渴求那些有着救国救民之志的,又没有方向的有志青年们的加入。而孙元良更是积极报考,并在李大钊、谭熙鸿两位先生的推荐下,他过关咱将连续闯过了上海初试、广州复试两关,最终因为其表现优异被黄埔军校正式录取为一期学员。
凭着优越的个人素养,孙元良以优越的成绩从黄埔军校毕业。毕业之后,孙元良立即被分配到军校教导二团负责连党代表的重要工作,并且要跟从军队成员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转眼间,他加入了东征和北伐的队伍,跟着部队南征北战的时间,他也立下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功劳,很快的从排长、班长、连长等一路上级,最后升任为团长。
不仅如此,因为其优异表现,蒋介石很看重他,认为孙元良能够有着惊人的成就。因此,他果断地资助孙元良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这一信号无不是在告诉他,要让他努力深造,回国后立刻重予启用。
理所应当的,孙学良不负所望,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努力学习。回到国家后,蒋介石立刻将他纳入到自己的心腹队伍中,先后委任他为教导一师野炮营营长、陆军第二师七团团长、警卫军一师一旅旅长等职位。这份特殊的关照以及提升的速度之快,让他成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重要成员中,也是最为特殊的一位。
而在这之后,他又加入了许多的战役:其中两度淞沪会战更是他征战的巅峰,正是因为有他的参与和指挥,日军妄想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被彻底打破,他和他的队伍在前线奋勇杀敌,保卫国土,这在当时蒋介石将主力都去剿共,无力剿匪的时期是无比可贵的事情,而正因为如此,孙元良因为这战争将自己的名声打响,以至于后世都称他为“白马将军”。
二:孙子兵法之走为上计,从“白马将军”到“飞将军”
只是戎马一生的“白马将军”,也出现了尴尬的内幕。
在辉煌过去后,接下来的战争——孙元良在其替蒋介石效命的一生中,所经历的战争都是尴尬的败多胜少。但幸运的是,在这多次的失败中,孙元良却是多次活了下来,无数次在地狱一样的战场死里逃生。
能从战争活着回来,这可以说是了不起的伟业,然而,事实却总是让人大跌眼镜。不知内情者,还以为孙元良是真的福大命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实际上,他的这些死里逃生本质上是在战场上最为忌讳的事情——那就是临阵脱逃。
而有这么一次,他甚至还逃到青楼藏身,毫无半点大将的风范。
1937年12月12日,这一天,距南京仅65公里的镇江沦陷,被日军打下。打下了镇江,那么毫无疑问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南京,这让南京国民政府十分慌乱。
为了保留大部分的有生力量,蒋介石决定命令南京守城总指挥唐生智于当天下午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在会议上商讨关于撤离的有关事宜。
这次会议很快就结束了,但孙元良的情绪却是前所未有的阴沉,对他来说,会议上所听到的事情并不是个好消息——因为他所带领的七十二军接受了一个在他看来最糟糕的任务,他和他的部下并不在撤退的队列中,而是需要和陆军教导总队一起殿后,在日本人的追杀下掩护全军撤退。
掩护撤退,毫无疑问是一项重任,如果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迎接他们的就是全军覆没。但是这任务毫无疑问,是将自己置入到敌方的进攻核心,别说是人手了,光就是物资等就完全不够,稍稍有一点点闪失就会迎来失败。
想到这,孙元良心中很是纳闷,但这终归是重任,而且军令如山,就算他有再多的不满,也必须履行——本该如此,但这一次,他却不想执行了。要说为什么,他已经是对现在的国军感到心灰意冷。要知道,他才刚从战场上回来没多久,而且他撤离的战场,还是淞沪会战的场所。两个月前战争的场景对孙元良来说更是历历在目。
他自认为自己对的起国家,但尽管自己麾下的八十八师浴血奋战,但仍是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最终上层撤走了,只留下八十八师的谢晋元部坚守四行仓库来凸显蒋介石那少得可怜的抗战决心。
而现在呢?又是八十八师殿后,又是要让自己的手下成为替死鬼,毫无疑问国军的行为又是在退让,这样子的话又应该怎么办呢?
思来想去,孙元良决定先找个地方躲一阵子,而他找的地方,正是秦淮河边的青楼“怡春院”。因为他和那边的鸨母相识,两人又刚好是同乡,正好过去躲避。
而之后,日本人开始了丧心病狂的南京大屠杀,整个南京满是尸体和鲜血。而孙元良所在的怡春院正好免幸于难。但他临阵脱逃的事情已经成为了现实,因此在一个月后,蒋介石等人秘密派遣戴笠和他手下的特务去清理门户。但十分不凑巧的是,特务不仅被发现了,而且射出去的那颗子弹还刚好是一颗臭弹。
面对这样的巧合,国军也只能认为孙元良命不该绝,再加上他并没有投靠日本人,而是老实的回到了国民党的队伍,蒋介石也不好多说些什么。
而见到了蒋介石,孙元良立刻跪在地上,将诚意和愧疚表达的淋漓尽致。本来蒋介石还因为他的逃走,败落黄埔军校威严而愤怒,但是看到这个态度,加上日本人的猖獗行为,他还是起了恻隐之心,说到底,孙元良本身也是一员大将,如果就这样杀了他反而是自乱阵脚。
但自然不能展示的这么明显,因此蒋介石假装大动肝火,大骂并且痛打孙元良,向他发了一通火之后命令他三天之内写一份悔过书。死罪已免,孙元良自然是喜不自胜,立刻去编写悔过书。而这份悔过书让蒋介石让印了几十份发放到各处高层,以此警告他。
在大局已定之后,蒋介石就宣布了对他的处理决定:临阵脱逃,违抗军令是死罪一条,但是念在他先前的功劳,再加上他逃走了并没有投靠日本人,而是回来认罪,于是撤去孙元良的军长职务,并将他派遣到八十三军,协助军长邓龙之剿灭日本人,戴罪立功。
三:安详的最终
在共同合作的抗日战争结束后,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尤其是他还是蒋介石的心腹,在最后还是和蒋介石一同加入了最后的内战。但内战的结果自然也是败多胜少。他带领的第16兵团更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三野歼灭,从此彻底的与战场和斗争无缘。
1949年12月,他也去到了台湾。但发现了台湾的条件,加上自己已经无心力继续军旅生活后,他因“台湾人稠地窄, 不忍同几十万同胞争饭碗”办理了退役手续,从此过起 “闲云野鹤”般的隐居生活,在退役之后,他的生活一直是过得平淡闲适,甚至一度旅居日本开店。
1975年,孙元良重返台湾后定居高雄,担任了瑞祥针织公司董事长一职。在高雄的生活中,他闲来无事便开始写书记录个人生活和往事,著有个人回忆录《亿万光年中的一瞬》。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湾去世,享年103岁。在他去世后,他的家属在报纸上说明了他的遗愿:如果可以,他希望能够安葬在南京。虽然不是南京人,但南京有他的一切,他在那里斗争过,迷茫过,失去过,他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对南京人民来说,应该也欢迎这位曾经守护过他们的白马将军。
参考文献:
李源,.“白马将军”孙元良【J】.江苏地方志,2007,(06):55-57.
石开家.孙元良逃生记【J】.文史精华,1997,(03):41-45.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