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援朝一战,是新中国成立后必须要渡过的第一个难关,于是志愿军战士们将自身生死置之度外,打响了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仗。入朝近三年时间里,有人是倒在了敌军的子弹炮火下,有人是倒在了等待救援物资的路上,还有人倒在了朝鲜的极寒天气里,这是我国发展史上永远的痛。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有这样一个人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传到毛主席的耳朵后,他却在悲痛之中下达了“一定要把他的遗体抢回来”的命令。他就是被称为志愿军传奇“将领”的邓仕均。虽然直到他壮烈牺牲在朝鲜战场,他还只是一介团长,算不上“将领”之才,可纵观其革命之路他绝对担得起“将领”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仕均是四川广元苍溪县人,在16岁时家乡因为红军的入驻得到了解放,他便告别了家人,一个人徒步了六十多里路加入了红军红四方面军。从起初小小的一个兵到团长等职,邓仕均随军转战了多个战场。走过二万五千里公里的长征路,参加过山城堡、保北、平型关等大大小小超过100次的战役战斗。战斗中的邓仕均,靠着机智果敢与敌人周旋,前前后后十多次负伤,立9次功。

1940年8月,当时还在只是晋察翼军区的一个连长,但他却在百团大战娘子关磨河滩车站战斗中,在面临敌人数量是己方数倍时,不畏牺牲率领全连战士们和敌人鏖战。即便是受了伤,他仍然临危不惧忍着伤痛继续指挥。短短5个小时内,我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成功退敌10多次,击毙击伤两百多名日军。战后晋察翼授予他“特等战斗英雄”称号,军中开始流传他当日的英勇果敢。虽然此后多次荣誉加身,邓仕均却仍然保持着入伍初心,入党初心,不将功勋挂在嘴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已有数月,虽然没有战事但民生工程依旧是重点。于是邓仕均奉命率军进驻陕西旬邑县马栏镇负责开荒种地,公务依旧繁忙。而这个时候,邓仕均从16岁参加红军已经18年没有回过家,家人们也不知他是否还在。直到家人收到了邓仕均那封辗转数月的书信,才知道他没有死,还当上了团长。于是父亲邓元高带着侄儿,背上几双草鞋、口粮、编竹席的篾条和工具就往陕西赶。

一路风餐露宿,口粮吃完了叔侄俩就一路编竹席买了换盘缠。后来篾条也没了,两人只好一路乞讨。但很令人感动的是,路上的乡亲们得知俩人是去找在驻扎在陕西的解放军亲人后,纷纷伸出援手,于是历经千难万险的邓元高终于见到了儿子。当邓仕均看到了18年未见的父亲时也没能控制住情绪,怎么曾经风华正茂的父亲如今满脸黝黑、身材佝偻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后的父子俩的相聚时光是快乐的,邓元高每日和孙子玩耍得也非常开心。只可惜相聚是短暂的,很快朝鲜局势不容乐观,部队收到了入朝作战命令,邓元高也只好启程回四川。分别那天邓元高依依不舍老泪纵横,邓仕均以等到抗美援朝胜利了他就回家安慰父亲。话是真心的,邓元高在满怀期待的心情下便离开了。可是没曾想,这一次分别就成了诀别。

邓仕均是在1951年2月17日这天,在军长傅崇碧的带领下率部队跨过鸭绿江的。入朝第二天,邓仕均就因为乘坐的汽车躲避敌机的轰炸而坠下了山沟,他也因此负伤被转到后方治疗。这期间邓仕均仍然时刻挂念前线,一直在要求重返部队,但都因为伤势未得到批准。直到第五次战役打响,邓仕均终究是忍不住了,不顾伤情重返了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9日傍晚,邓仕均奉命率559团向敌人纵深迂回前进,但却遭到了大约一个团的美军猛攻。邓仕均在稳中求稳,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和坦克临危不惧,成功退敌6次,灭敌两百多名,而后接到命令撤退。

然而就是在撤退途中,部队路过一个峡路口时,遭遇敌军炮火猛攻。邓仕均先被一枚炮弹击中了大腿,又遭到一枚炮弹爆炸而激起的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据邓仕均的警卫员陈明月回忆,1951年5月20日晚9点左右,邓仕均壮烈牺牲了。因为情况紧急,陈明月无法带着邓仕均遗体过江,便只好和几名战友找了个开阔地点将其掩埋。为了以后便于遗体运回,他还在旁边的小树上做了标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渡过洪川江与大部队会合后,师长徐信得知了邓仕均牺牲的消息,怒气之下难掩悲痛,吓得陈明月以为要被他亲手枪毙了,但是徐信并没有。“一定把邓仕均的遗体抢回来!”徐信告知陈明月,这是毛主席亲自下的命令,还加了一句“抢不回来要你们的脑袋”。

准备好一切后,陈明月率领30个人渡过了洪川江去找邓仕均的遗体。可不曾想那片开阔地附近尽是敌军,大灯将整片地都照得通明,他们压根无法下手。无奈之下陈明月向徐信报告了情况,最终以一无所获而返。就这样,牺牲之年才35岁的邓仕均团长的遗骨至今都还在朝鲜的洪川江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