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距离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作战,已过去了71年。《奇袭白虎团》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戏剧。它讲述了一个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事迹,经久不衰。

戏剧故事取材于朝鲜战场上的真实事迹,剧中那位智勇双全的侦察英雄严伟才的原型,就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排副排长,他叫杨育才。

“弹上膛,刀磨亮,杀敌豪情满营房,单等冲锋号角响,尖刀直插敌胸膛!”

诗言志,歌咏情。《奇袭白虎团》中严伟才的铿锵唱腔让英雄英名永存,杨育才的名字始终没有被人们忘记。提起这个名字,当年的战友和他的老部下们也都为之骄傲与自豪。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杰出人物群星闪耀,杨育才格外引人注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杨育才

入党

1926年,杨育才出生于陕西定军山镇杨家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本生活就十分不易,解放战争却在这时打响。才刚刚成年的杨育才被国民党的人抓了壮丁,杨家老小感觉天都要塌了。

国民党的士兵押解着一大队壮丁前往军区,就像押解着一大群犯人。这些新兵或懵懵懂懂或恐慌失措,杨育才也不例外。但是比起担心自己,他更担心家人。

没了自己,谁来耕地?

地主的粮交不上的话,家里还能吃得上饭吗?

杨育才头脑活络口齿伶俐,国民党安排他在阎锡山部队的一个团部当传令兵,相比于那些上了前线伤亡无数的新兵,杨育才算得上幸运。

解放战争末期,共产党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1949年3月,杨育才便被解放军俘虏了。在解放军的俘虏营,他一边学习一边发自内心地觉得解放军是好人。如果家乡实行了解放军的新政策,农民当家作主,杨家老小就再也不愁吃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俘虏的国军

当时,他的理想就是这样简单

杨育才满怀热情自愿加入解放军,他作战勇敢,在战争间隙苦练军事技术,业余时间都在学习文化课,共产主义的信仰在他的心中发芽壮大。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国后,杨育才继续在军队努力操练认真学习。终于在1950年5月,光荣入党。当杨育才握紧右拳对着党旗宣誓,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充盈全身的生命力。他眼含热泪,誓要为新中国奋斗一生贡献一生

援朝

1950年,美国不顾饱尝二战之苦期待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唾骂,竟笼络了十五个国家的军队,并以“联合国军”名义,悍然入侵朝鲜。

与此同时,美军还派飞机轰炸我国丹东地区向中国人民挑衅。他们的暴行激起了中朝人民的极大愤慨。为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的动员令,决心与朝鲜人民一道把美帝国主义赶出朝鲜去。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伴随着这雄壮的歌声,1950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朝鲜国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

年仅25岁的杨育才心情激昂随大军前往,当时杨育才是第二〇三师第六〇七团第一营第三连的普通战士。刚到朝鲜,由于地理环境不熟,第六〇七团决定成立侦察股作为先遣队侦察地理地形和敌人动向,为大部队快速开进打开通道。

侦察股股长赵士君命令测绘员吴文庆,去军事素养最强的第一营第三连挑选6名侦察员。赵士君要求挑出来的人必须是中共党员、立过战功、英勇机智、并且还必须有副班长以上职务。吴文庆一到,连长就叫来 6 名预选的侦察员。

通过对这 6 名侦察员严格考核,吴文庆认为他们合格。临行前,连长又把吴文君叫住,特地推荐杨育才。他说杨育才的条件很好,是最适合做侦察员的人选。吴文庆停下脚步问连长怎么不早说,让他赶紧把杨育才叫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长挥手叫人去领杨育才过来,又赶忙解释说:“杨育才善使机枪,单兵格斗功夫了得,能对刺五六个人,而且机智灵活胆大心细,各方面条件都很符合担任侦察员的条件。当时,经过排里推荐,连里批准提升杨育才当副班长,已上报营部备案。只是批文还没下来,他还没正式上任。所以连里初选侦察员时就没有选他。”

吴文庆听了介绍,上下打量面前这个叫杨育才的年轻人。只见他身材十分魁梧,精神面貌也好,就把他也带上了。

1951年6月8日,侦察股股长赵士君,测绘员吴文庆带上杨育才等8名侦察员组成先遣队,侦察大部队的行军路线,选择渡河位置。出发不久,侦察队被一条不存在于地图上的河流挡住了去路。侦察队不得不停止前进,紧急商议渡河方案。

杨育才说:“现在时间不早了,大部队明天就要到,我们必须马上渡河。我的想法是先找到一处水流平缓的地点,让水性好的先过河,再将背包带系好在对岸,水性差的人抓着背包带过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商议,侦察队一致决定采纳杨育才的建议。杨育才当先跳进水中,迎着湍急的河水往前摸索。他从小生活在水边,小时候潜下水抓鱼摸虾只当是游戏,因此水性极好。杨育才上岸后,将背包带子系在一棵河边的树干上,其余队员下水顺着背包带过来。快接近岸边时,湍急的水流冲来一块尖石,猛地把背包带割断。

有三名侦察员惊慌失措,顺着水流往下游冲去。杨育才见状急忙跳进水里,在下游几十米的地方把他们救起,总算是有惊无险。

一夜忙碌,转眼到了第二天黎明。大部队抵达河边,只见侦察队已经在三处浅水位置做好了标记,打下了基桩让所有人可以顺利过河,杨育才第一次开始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发光发热。

1951年9月,杨育才所在的团部负责守卫朝鲜金城的战略高地。团部侦察队的任务是侦察敌情,收集情报并且保卫团总部,这样的任务不可谓不艰巨。而这次,杨育才再次被委以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队友军被困,他需要带领一个突击队前去救援。关系到战友的生死存亡,杨育才不敢怠慢,立刻组织战友开始突击。经过两次突击战斗,杨育才带领的小队占领了两座无名高地,为友军夺回了阵地,并且还打退了整个连的敌军的围剿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秋末,敌军疲软,攻势暂缓。团部决定将原先的侦察股扩充为三个侦察排。其中,第一排是负责团部的侦察任务,十分关键。而第一排的第一班又是侦察探路的先锋,班长人选不可谓不重要。

杨育才是共产党员,加上入朝作战以来他还多次只身赴险,前往敌营刺探情报,为团部的作战计划贡献巨大,侦察排第一班班长的职务,杨育才当仁不让。

当上班长不久后,杨育才就接到了一次重要的侦察任务——去往朝鲜首都金城“抓舌头”。

所谓抓“舌头”,就是指俘虏少量敌人,带回之后,从其口中了解敌情的战术任务。这既需要心理素质好,身体素质强,还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黎明时分,侦察排秘密前往敌方营地深处,在一处山洞中潜伏下来,准备到天黑时抓个“舌头”,打探敌情。转眼到了下午,侦察排的行踪被敌军发现,他们立刻撤入一个山洞,敌军也紧随其后将洞口包围。

杨育才立即毛遂自荐,请求由他带领第一班打头阵,为后续战友杀出一条血路,只管突围,能冲出去几个算几个。排长点头同意,随后只听一声低吼:“冲!”杨育才如离弦之箭,率领战士冲到洞口,十余枚手榴弹倾囊扔出。

紧接着他抱起一挺机枪,与数名机枪手一起来到洞口边缘,向四周一阵猛烈扫射。敌方受到火力压制,全排趁机撤离山洞,扎进茂密地山林陆续遁走。天将黑时,侦察排回到我军营地清点人数,发现竟然无一人伤亡。

当天晚上,侦察排决定出一次奇兵,再派三个班去敌军领地,不抓到“舌头”誓不罢休。杨育才带领第一班隐蔽地绕过高地后面的山梁。不料,敌军哨兵突然发现了他们。经过一番电光火石,短兵相接的激战,杨育才带领战士抓住了一个美军军官,边打边退,押着他顺利撤回阵地。

奇袭

经过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53年夏,我军在金城前线开始了大规模反攻。

中央军委命令前线将士狠狠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逼迫他们尽快签署停战协议。朝鲜金城,驻扎着一个精锐师,其中的第一团又号称“白虎团”。他们全装备着美式的精良武器,又有美军高级参谋任职,实力雄厚气势汹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军总部决定,用一支化装小分队深入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拔掉这颗钉子。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是我军作战的一贯指导思想。正如“虎口拔牙”,“白虎”固然强悍,但“拔牙”的办法总能找得到。

初来朝鲜的新兵杨育才,此时已经是侦察排副排长了,甚至还在军中有个“小诸葛”的外号

经过缜密地商讨和研究,我军决定再次将杨育才委以重任。杨育才接到任务,召集了12名战士,组成侦察班准备前往“白虎团”奇袭。

1953年7月13日,是奇袭“白虎团”的日子。这晚,雷雨呼啸,月黑风高,12名侦察员化装成敌军,杨育才装扮成美国顾问跋山涉水向敌人阵地摸去。黑暗中的敌军阵地前线,布满了铁丝网,网上的倒钩锋利无比,只要稍稍挂倒一下即使穿着棉衣也能挂出血来。

但奇袭班的战士都是素质过硬,即使身上血肉模糊也依然压低身形,甚至匍匐前进,不发出一点声响。突然,侦察员赵顺合踩上地雷。排雷经验丰富的杨育才立刻对他低吼道: “不要放松!”说完,小心翼翼地摸过去帮他扒开泥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看之下,杨育才便明白,这是一颗美式反坦克地雷,没有足够的压力不会爆炸。队员们舒了一口气。但黑暗中的挂雷、拉雷也不见得只有这一颗,他们不得不更加小心,如果大意,不仅会让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还会让任务失败。

他们又是爬又是摸,慢慢向敌阵靠拢。不一会儿,杨育才听到远处有哗哗流水声,他意识到敌人不会把地雷埋在水沟里,于是指挥队员们顺沟而上,向“白虎团”团部逼近。

“白虎团”团部越来越近了,杨育才的心情却愈加复杂紧张起来。现在要是遇到敌哨盘查,一定会暴露。他必须先知道今晚敌军的暗号口令。最近几乎屡战屡败的敌军谨慎非常,照明弹不间断地把天空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忽然,杨育才转头一瞥,借着照明弹的光亮竟发现队伍后头多了一个人。没拷问两下,这人就招供说他是一名逃兵。杨育才叫人将他带过来,从他的口里掏出了“古轮姆欧巴”(“云雹”的意思)的口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晨一点左右,杨育才的侦察班遇到敌哨兵盘问。杨育才脸不红心不跳,一副士官长的模样,其他队员也心有灵犀装成负有紧急任务的敌方派遣队。

“你们是谁?”敌哨端枪呵斥,一副警惕的神情。

话音未落,一名会韩语的队员就大声反问:“你是干什么的?”

不等敌哨兵答话,另一名队员又从后面急速赶来,一边走还一边破口大骂:“是不是没长眼睛!老子护送美国顾问去团部商议要事,耽误了时间,我要你的脑袋!”

声色俱厉之下,敌哨吓得目瞪口呆,杨育才等人抓住机会,不紧不慢地通过第一道岗哨。行进中,两名敌军又向杨育才等人走来。由于之前准确掌握了敌军口令,小队这次便顺利通过了第二道岗哨。口令就是通行,队员们顺利地通过了道道关口,在离白虎团团部两公里处小队与敌方增援部队相遇。

敌军运兵车有50余辆,从远处开来,小队立刻在丛林中就地隐蔽,静待时机。当放过25辆汽车后,我军前线一个营忽然与敌方前卫打响战斗。而敌军后卫车辆停下的位置,正好挡住了小队前进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不失战机速取白虎团团部,杨育才当即下达命令,令侦察班向敌军的车队发动突然袭击,摧毁汽车7辆,击毙敌军多人,乘其混乱之机迅速越过了公路。

“白虎团”在朝鲜伪军里算得上是王牌部队。此时,团长正得意洋洋,在团部召集下属商议作战方案。他哪能想到,杨育才率领的化装小分队已秘密到来即将为他敲响丧钟。

埋伏在夜色中的杨育才把兵力分成四个战斗小组,从不同的方向朝着敌军总部开枪扫射。没过多久,奇袭小队就将“白虎团”团部摧毁。最终,敌军的团旗被撕下,团长也被击毙。杨育才带领仅有的十余名侦察班战士,歼敌214人,俘敌19人,缴获汽车31辆以及枪支弹药无数,奇袭取得完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育才小队缴获的“白虎团”团旗

这次奇迹般的胜利,不仅仅是杨育才和侦察班的个人荣誉,也为抗美援朝大部队的反攻扫除了一个重大的障碍,加速了战争的胜利。

凯旋

14 天后,即1953年7月27日,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联合国军队”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抗美援朝宣告胜利。而“奇袭白虎团”也成为了解放军在朝鲜战场上的佳话。

这次战斗,是我军典型的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案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政治上的荣耀,军事中的范本。

此战让杨育才获得个人特等功,侦察班全班获得集体特等功。侦察班的特等功奖旗上书——“英勇插入敌心脏,捣毁匪窠建奇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 年 4 月,抗美援朝的第六十八军撤军回国。从朝鲜凯旋后,杨育才光荣出席全军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后来,杨育才的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作为一级文物珍品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白虎团的团旗也陈列其中,成为抗美援朝大胜的历史见证之一。

不久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前往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在知晓了杨育才以及侦察班的事迹之后深受触动,创作了《奇袭白虎团》的现代京剧。

1964年6月,《奇袭白虎团》剧组第一次来到北京。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高级领导人都前来观看首演。结束后,领导们还意犹未尽,与所有演员合影留念。

1964年8月,也就是两个月后,毛泽东在观看《奇袭白虎团》时,听说这戏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转头问随行的政治部主任肖华:“这个人还在吗?在哪里做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袭白虎团剧照

肖华确实不知,只好答应尽快去了解。那天晚上,他打电话给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德志,打听杨育才的情况。原来,在江苏徐州任职师侦察连副连长的杨育才,正在带领士兵边训操练。

时值深秋,已经四十多岁的杨育才在水中带领着一队十多二十岁的新兵负重游泳。他担任副连长已经十多年了,从未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于每年的新年庆祝活动都要帮士兵们去食堂做饭。

杨育才的住处离徐州师部足有55公里之远。然而只要时间充足,每次他到师部开会都总是走路或者慢跑去。据他自己说,他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持行军能力。

1969 年,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杨育才升任济南军区副师长。

晚年

作为一名战功赫赫的老英雄,杨育才没有沉溺于过去的风光,更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展现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坚持。

1983 年,杨育才退伍离休,回到济南颐养天年,常参加济南军区一些大小型活动。他还先后担任30多所学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和德育顾问。

有一次,杨育才的一个侄孙想在军队混口饭吃,于是找到杨育才又是送礼又是哀求,希望能借着这层关系,在军队里谋个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育才却告诉他:“想当兵自然是好事,但当人情兵是没出息的啊。你要是真想为国家效力,就要好好努力,让国家来提拔你。”

杨育才的晚辈亲属有十八个之多,他没为其中任何一个安排过工作

据杨育才的妻子李天姿说:“老杨经常劝导孩子们,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奔,奔出了名堂说明有能力,奔得不好也怨不着别人,只能说明自己能力不行!

1993年,杨育才的小女儿杨辉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顺利毕业。李天姿希望杨育才能把他们的女儿留在身边,进入济南军区工作,就求他去说情,希望组织上能通融。当时,杨育才是济南军区资历最老的师级干部。

但是,他却借妻子李天姿之口转告女儿:“我不是不希望女儿留下来,但是从战场下来这么多年,我没有一天不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向组织伸手,我实在没有脸面,也实在心中有愧啊!”于是转而极力说服杨辉,服从组织分配。

1991年10月10日,杨育才带着妻子女儿,回到老家陕西勉县探亲。

镇上,当地领导早早派来一辆小轿车接送杨育才一家。但杨育才语气委婉,态度强硬,谢绝了这样的特殊安排。他在路边招手,招来一辆客运面包车带着家人出发了。途中遇到一处陡坡,面包车熄火。时年65岁的杨育才赶紧跳下车,和其余乘客们一起推车。

在老家,他见到年轻人浪费粮食心痛万分,反复叮嘱说剩饭剩菜不应该倒掉,第二天还能热着吃。晚辈们看着杨育才又是感动又是心疼,只好尽力把当天的饭菜都吃完。毕竟留到第二天的残羹剩饭,吃了对老人家身体也不好。

1999年5月26日,一代传奇英雄杨育才黯然离世,享年74岁。

5月30日,在北京八宝山公墓,军队组织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奇袭白虎团”只是杨育才的最大功绩,却无法定义杨育才的整个人生。这位人民英雄有血有肉,是一个伟大高尚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