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审视物质最微小的组成部分——原子时,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原子内部99%都是虚空。这个概念可能让人难以置信,毕竟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物质都显得如此坚实。但事实是,原子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由无形的能量场占据,而非实体粒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发现源自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物质构成的传统观念。

然而,这个关于原子空虚的认识,却引发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如果原子内部大多是空旷的空间,那么由这些原子组成的物体为何多数都不透明呢?按理来说,光应该能够轻易穿透这些充满虚空的原子,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物质却是不透明的呢?这一疑问,促使科学家深入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从而揭示了物质透明度背后的复杂物理机制。

要解答这一疑问,我们不得不回到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卢瑟福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与电子的存在。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显示,大多数α粒子能够直接穿透金箔,这表明原子内部确实存在着巨大的空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同时,也有少数α粒子会发生较大角度的散射,甚至达到180°的大角散射,这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极小但质量极大的核心——原子核

基于这些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行星模型,认为电子像行星一样围绕着原子核运动。然而,这个模型并未能解释原子为何看起来如此坚实。按照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如果两个原子相遇,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应该很容易相互穿过,而不是发生碰撞。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明显不符,经典物理学似乎无法解释原子级别上的空虚与宏观物质的实在性之间的矛盾。

进一步的理论发展表明,即使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中按照固定轨道运动,这种轨道间的碰撞概率依然非常低,无法解释常见物质的不透明性。这说明,仅凭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框架,我们无法理解物质的透明度与其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随着对原子结构认识的深入,量子力学应运而生,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原子及其组成物质的性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玻尔在卢瑟福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能级的概念,认为电子不是随意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而是在一系列离散的、能量固定的轨道上运动。这些轨道之间的跃迁,会导致电子吸收或释放特定频率的光,从而影响物质的透明度。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进一步补充了这一理论。它指出,我们无法精确知道电子在任一时刻的确切位置,只能给出一个概率分布,即电子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原理说明,虽然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但电子的存在并不是连续分布在整个空间,而是以一种概率波的形式出现。这样一来,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碰撞概率大大增加,有助于解释物质的不透明性。

泡利的不相容原理对电子的行为做出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它规定在一个原子内,不能有两个或多个电子拥有完全相同的量子态。这意味着,每个电子占据一个特定的能级,并且同一能级只能容纳一个电子。这样,即使原子内部空间巨大,电子之间的排斥力也会使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给予物质坚实的特性。

量子力学的这些概念,虽然难以用经典物理的直觉来理解,但它们却有效地解释了原子为何在宏观上表现出坚实而不透明的特性。通过量子力学的透视,我们得以理解,物质的透明度并非仅由原子内部的空隙决定,而是由电子的能级、运动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透明度问题得到了更加深刻的解释。当光的能量与电子在原子中的能级匹配时,光子会被电子吸收,导致物质表现为不透明。例如,当可见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时,其能量与这些物质中电子的能级差异恰好使得电子可以吸收这些光子,从而阻止了光的进一步穿透。

反之,当光的能量与电子的能级不匹配时,光子就不会被吸收,而是直接穿透物质。这就是某些物质对可见光透明,而对红外线或紫外线不透明的原因。在这些情况下,光的能量太高或太低,无法与物质中的电子能级相匹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金属来说,它们的特殊性质使得对光的反射和吸收尤为显著。金属中含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这些电子可以有效地反射光,从而使金属表现出不透明的特性,并具有独特的金属光泽。

量子力学的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它告诉我们,宏观物质的实在性,包括透明度、硬度、导电性等,实际上都是微观粒子行为的统计结果。这些微观粒子——电子和原子核——通过复杂的量子效应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物质的宏观特性。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原子内部虽空虚但物质却坚实的原因,还揭示了经典物理学在描述微观粒子行为时的局限性。